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申城”老字號
上海在十九世紀末已成為商業中心,經多年的發展,上海有著許多馳名中外的“老字號”企業。
老周虎臣筆莊
河南路口的老周虎臣筆莊,經營毛筆已有二百九十余年歷史,其創設者周虎臣原系江西人,筆工出身,精于制筆,康熙年間集資在蘇州開設了周虎臣筆莊,1862年在上海設立了分店。
周虎臣筆莊擅制水筆和湖筆,如三十年代生產的“湘江一品”、“烏龍水”、“九重春色醉仙桃”、“從心如水”、“大京冰”等五種狼毫水筆,都以虎牌為商標,譽為筆中“五虎將”,另有“仿古玉蘭蕊”、“右軍方法”等名湖筆,曾獲得過1935年全國總商會全國展覽會的獎狀。清道人李瑞清為該店題字稱贊說:“海上造筆者,無踰周虎臣,圓勁不失古法。近世書家手不能伏毫,故喜柔而惡健。筆不能攝墨,故喜薄而惡豐。筆工阿其好,世遂無佳筆。昔諸葛氏先為右軍制筆,柳公權求之,莫能用,予以常筆,則大喜。此知者之難也。書此以告世之求筆者。”
老周虎臣筆莊除了自己的特色外,還兼有楊振華、李鼎和諸家的特色,因此生產的書畫筆在全國別樹一幟,為近現代書畫家所樂用,并為之命名為(沈)“尹默選穎”、(張)“大千畫筆”、吳湖帆的“梅景書屋”等,當代書畫名家趙樸初、唐云、魏文伯、李天馬、胡向遂……都來周虎臣店中訂制書畫筆。
老周虎臣書畫筆聞名中外與其選料精細、工藝精良分不開。如一支蘭心羊毫就要兩只公山羊頸腋部的毛。一支筆要經過水盆、結頭、裝套、擇筆、刻字五大流程和洗、浸、拔、并、梳、連等七十余道工序,使生產出來的筆鋒尖銳,鋒穎齊整,結實圓潤,勁健有力。
朵云軒
朵云軒位于在南京東路,是專營古今名家字畫、木版水印字畫,兼營文房四寶、金石碑帖的書畫店,人稱“書畫之家”,譽滿江南藝苑。
朵云軒創立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解放前的朵云軒,不過是專售壽屏喜幛、箋扇帳冊、文房用品的一家老店,老上海稱之為“箋扇莊”。直到解放后與“九華堂”等字號合并,規模才逐漸擴大,現木版水印已發展到能印制巨幅的字畫珍品。
朵云軒藏有宋朝至現在的各種風格的書畫原作,如宋的馬麟,元的趙孟頫,明的唐寅、祝枝山、董其昌,清的四王、吳惲、揚州八怪及現代各派名家的杰出作品等,其藏品有些陳列在店堂供人觀賞,有些用木板水印復制成藝術品供人選購,復制的歷代名家字畫、各類箋譜,均能保持原作神態,水墨淋漓,幾可亂真。
老鳳祥銀樓
在南京東路上,有一家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老
鳳祥銀樓,它始創于清咸豐二年(1852),光緒三十四年(1908)遷此。
舊上海銀樓,分為大同行、新同行、小同行。大同行包括鳳祥、慶云、景福等幾個字號,一個字號可為三家銀樓所共用。鳳祥字號就分為老鳳祥、新鳳祥及鳳祥和記。這九家“大同行”,主宰著上海首飾業。老鳳祥能在競爭中站住腳的訣竅之一,就是能不斷迎合顧客的需要。五十年代以前,顧客建房子,它就生產“金玉滿堂”的大銀盾;顧客生兒子,它就打麒麟,刻上“麒麟送子”的字樣;顧客做壽,它就制作一只“壽比南山”的好口彩;顧客結婚,它又造一架“百年好合”的銀屏鳳。老鳳祥為招徠顧客,不斷花樣翻新,夏天來臨,人們喜歡把金手鐲戴在手臂上,它就生產外粗中空的手臂鐲;秋風將至,太太們穿長袖衣衫,它又生產花式細梗金手鐲,以便戴在手腕上。此外,信譽可靠,杜絕出售假貨,也是老鳳祥經營訣竅。
老鳳祥也曾歷經滄桑,幾度易名。1985年恢復了老店名,并重新生產出小巧玲瓏的“鳳采牡丹”、“鴛鴦戲荷”等富有傳統特色的首飾及其他許多產品。
老介福呢絨綢緞商店
上海南京東路上著名的老介福呢絨綢緞商店,開設于1860年,是一家蜚聲中外的百年老店。該店由于規模大,花色齊,故有“呢絨綢緞總匯”之稱。
老介福最早由福建人祝氏兄弟合資開辦,取名“介福”(即兩個福建人的意思)。后盤讓給徽州幫程某等,由程的兒子程用六和李礎石、姚應生三人合伙經營。當時,有人根據三人長相,為每人取了個綽號。李氏年高,胡須齊胸,被稱為“老壽星”,姚氏身長,被稱為“長腳”,腳與介諧音;程氏矮胖,被稱為大阿福。從各人綽號中取出一個字來組成店名“老介福”,遂在“介福”上加一個“老”字,這就是店名的由來。
老介福最早以經營高檔綢緞著名,它收集世界各國精美花型、圖案,自行設計新品種,直接向滬、蘇、杭、湖州等地定織定染,特殊加工為其經營特色,因此在品種花色上具有獨特風格,受到顧客歡迎,戲劇演藝界也經常去挑選絲綢品做戲裝。據說國際電影大師卓別林來上海時,還慕名到老介福訂做了一批方格子的絲綢襯衫。
老介福繼續發揚傳統經營特色,擴大經營呢絨商品,備有各色呢絨、綢緞達一千五百余種,還恢復經營很多名牌和傳統產品,并新辟生產加工基地,定織定染絲綢,滿足多層次消費需要,老介福依然受到顧客的歡迎。
小花園鞋店
在南京路上,有一爿名揚四海的女式布鞋老店——小花園鞋店,它出售的女鞋輕巧、柔軟,穿在腳上輕盈舒適,鞋幫上精繡的各種花卉,龍鳳圖案,栩栩如生。來上海訪問的中外朋友,都喜歡來此買上幾雙女鞋,作為紀念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小花園名鞋的淵源,頗為有趣。相傳六十余年前,有一個走街串巷的制鞋師傅,上門接貨兜售繡花女鞋,后來開了一家鞋店,專營繡花女鞋。該店經營得法,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引起了同行的注意,紛紛在浙江中路、廣西北路之間租屋開店,短短十多年中,就開設了“大香檳”、“麒麟閣”、“福美祥”等五十五家鞋店,形成女鞋特色街。人們漫步在這條街上,就如置身于繡花鞋博覽會中。目睹各色各樣女鞋,猶如看到百花園里鮮花盛開,艷麗多彩,故市民們把它稱為“小花園”。從此,“小花園”作為女鞋市場名揚全市,譽滿中外。為了進一步發揚小花園鞋的經營特色,于1959年9月正式設立了“小花園鞋店”。
現存的小花園鞋店,繼承傳統特色,開發新的品種,經營繡花鞋、尖足鞋、特色布鞋、新工藝鞋、拖鞋等十類上百個規格品種,采用真絲軟鍛,手工精制而成,有一挺二輕三不走樣的特點。品種有小腳尖口、大腳尖口、小圓口、大圓口等,花紋有“雙喜臨門”、“雙龍搶珠”、“喜鵲登梅”等,穿起來有薄、軟、輕的感覺。曾有一位愛爾蘭留學生在小花園鞋店為父母各定做一雙布鞋,回國不久,便給小花園寄來一封信,并附有一張她父母的全身照,老人在照片背后親筆寫道:“這鞋是藝術品,我們將珍藏它,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時候才穿它。”
老正興菜館
坐落在上海山東中路、南京東路口的“老正興菜館”是上海和全國現存最老的老正興菜館,以經營河鮮魚類而著稱于世。
最早的老正興菜館開設在上海九江路大陸商場(原慈淑大樓)內,創設于同治元年(1862),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年的歷史。最早的經營者浙江寧波的祝正本、蔡仁興,兩人合開了一個飯店,取兩人名字中的“正”字和“興”字,作為店名,稱“正興館”,以價廉物美、風味獨特招徠許多顧客,生意越來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一些同業為了競爭,也相繼取名“正興館”,一時便出現了許多同名的菜館。祝、蔡為保持首創名牌地位,便在“正興館”前冠以“老”字,叫“老正興館”。后來又出現“真老正興”、“上海老正興”等等,一時竟達一百二十多家,祝、蔡便又加上“同治”兩字,叫“同治老正興館”。排在第二位的是源記老正興館,這兩家菜館在1956年相繼歇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現在的老正興菜館。
這家老正興開設于二十年代初,最早在九江路口大陸商場內,名“正源館”。1934年改名為“老正興館”,四十年代在南京西路開設分店“雪園老正興館”。該店廚師都來自無錫,歷來以善于烹調各色河鮮魚類菜肴著稱,其主要特點是選料精細,制作考究,重用調味,鹵汁濃厚,甜咸適度。特色菜有“紅燒青魚肚檔”、“青魚煎糟”等。
“洋場”覓舊跡
“窮奢極麗筑洋樓,亙古繁華第一州;行過滬江三十里,令人一步幾回頭。地號夷場別有天,馬龍車水夕陽邊;電燈地火照深更,海市居然不夜城。”這首竹枝詞說的就是上海的十里洋場的繁華景象。
“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是我國近代史上典型的“國中之國”,是西方列強對上海進行侵略的據點。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開放上海、南京等五個通商口岸。英、美、法殖民主義者借口通商居留,協迫清政府劃定外國人租地區域。1845至1849年間,英、美、法等殖民者先后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與蘇州河間,洋涇浜與城河(今人民路)之間,以及虹口一帶辟設了各自居留地和自由經商之地,這便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租界。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城內居民大批涌向外國居留地。英、法、美三國殖民者藉口保護租界財產聯合建立起租界自治市政機關——工部局,處理各方面事務,這樣各租界就擺脫了清政府的管轄。
1862年,法國當局因與英、美發生矛盾,為保持法租界的獨立性,宣布成立自己的市政機關,建立了一整套法租界的管理機構。次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并對世界各國僑民開放,除法國以外在滬的外國官方機構和重要的商務機構、團體,絕大多數都設在這個租界里,這便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租界即“公共租界”。于是,上海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
租界當局依仗強權和海陸派遣軍的后盾,不斷擴大界域,還用越界筑路的方法不斷蠶食界外之地,殖民者在租界內享有種種特權,為所欲為,他們的洋行不僅推銷洋貨,而且對中國進行鴉片貿易,以牟取暴利,營建起十里洋場的繁華。當時,清朝戰火連綿,百業蕭條,江南一帶富商巨賈,目賭租界的畸形繁榮,以為是世外桃源,攜家寓居滬上者甚多,不少名家老店遷入租界或設分店,一時間,租界尤其是南京路一帶,店鋪林立,各地商品應有盡有。頤安主人的《滬江商業市景詞》曰:“滿街裝飾讓銀樓,其次綢莊與疋頭;更有東西洋廣貨,奇珍異產寶光流”,描寫了當時南京路的情景。在上海公共租界三、四、五馬路(即漢口、福州、廣東路)一帶曾是青樓匯集之處,煙花紛亂之地,是帝國主義的“銷金窟”。租界便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買辦、官僚、商人、地主同外國殖民者共有的“樂園”。
二次大戰后,西方列強諸國才被迫宣布交還在我國的租界。
外灘公園
在上海眾多的公園中,外灘公園(黃浦公園)興建最早,它是英國殖民者在1868年所建,最初叫“公家公園”,后改稱黃浦公園。當年“華人與犬,不得入內”的牌子,就掛在它的門口。因此它也是中國百年辱國史的見證。
外灘公園位于白渡橋以南黃浦江邊。公園中心有音樂臺,四周有花圃,假山疊嶂。從黃浦江沿岸到蘇州河口栽種有綿延數百米的法國梧桐樹,樹下有長椅供人們休憩。公園不大,但位于“靜中帶旺”的區域,是都市風景最集中之處,也是市內觀賞黃浦江景的最佳處。
每天,當外灘江漢關的鐘樓響起黎明的鐘聲時,在黃埔江邊憑欄遠眺,景色十分絢爛,可見水天交接之處,旭日冉冉升起,黃浦江上金光閃爍,外灘身披霞彩的高樓大廈與隔岸浦東碼頭的巨臂吊車遙相輝映,江中風帆片片,穿梭在停泊的海輪間;這時的外灘景象頗為壯觀。“外灘日出”曾為古上海八景之一。
跑馬廳
西藏中路以西靜安寺路畔,有一賽馬場,這是昔日租界中西人賽馬賭博的場所,俗稱“跑馬廳”。
《上海研究資料》記載:跑馬廳,西僑所組織,成立于1850年,第一場在花園弄(南京東路)界路(河南中路轉角),占地八十畝,作為賽馬及別種運動之用,人稱之為老公園,上海第一次賽馬即在此舉行。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住在上海縣城內的地主豪紳遷入租界,地價大漲,于是“跑馬總會”便將這八十畝地高價出售,又以低價強行購買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路和芝罘路一圍一百六十畝土地,于1854年開辟第二個跑馬場。人們稱之為“新公園”。1862年,購置靜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廣大地方,布置今日之跑馬廳,定名為新賽馬場,俗稱跑馬廳。
最初上海跑馬廳惟洋人出入其間,只在春秋賽馬時,上海道臺、知縣等官員才被邀去觀光,一般中國人只能在矮墻外張望,當作新奇之物。到宣統元年(1909)向中國人開放,一下子就賣掉很多門票。
早期賽馬是七、八匹至十幾匹馬競賽,每匹馬有一號碼,馬上的騎師穿著五色彩衣,他們操縱著馬,而跑馬總會又操縱著他們,跑得最快的馬得獎,但多是這個號碼賣票最少。以后就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獨贏、連位、搖彩、跳浜等,還發行大量香檳彩票,很多中國人上當不淺,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
跑馬廳是冒險家的天堂,有人在一夜間成為巨富,也有人轉眼間赤貧如洗。“賭賽爭將上駟驅,當場攬轡各踟躇。寄奴百萬成孤注,拚付驊騮一蹶輸。”這首印江詞客《滬上竹枝詞》就描述了跑馬廳賭馬的情形。
昔日跑馬廳,今已改建成上海文化廣場,成為各種文藝娛樂活動的廣闊天地。
愛儷園
提起上海展覽館幾乎無人不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愛儷園。位于南京西路(昔稱靜安寺路)的愛儷園,俗稱哈同花園,是英籍猶太商人歐愛司·哈同和他的妻子羅迦陵所建筑的一處私人享樂場所。
哈同出身原本很苦,在沙遜洋行充當賤役,以辦事勤懇而得到主人的賞識,逐步升遷,積蓄了一些資金,便依靠西方在華特權從事地產投機買賣,巨額的利潤使他成為上海冒險家的頭號人物,為了得到一個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便請人建造了一個中國古典式的園林,請大畫家高邕題寫匾額“愛儷園”,人們習慣稱之為“哈同花園”。
愛儷園有上海大觀園的稱號。園內建筑宏麗,布置曲折,皆仿太湖、西湖、蘇州、無錫名園而建,為上海私人花園之冠,園中的一水一石,一榭一亭,因地制宜,高低逞勢,頗有江南園林靈秀之美。
園內曾辦過一所倉圣明智大學,在禮堂中祭祀著倉頡、許慎、鐘繇等人的像,學生須向這些偶像叩頭,并須學習古禮等。園內還建了“文海閣”藏書樓。
哈同公園接納過一班忠于清廷的遺老,也招待過一班反清的革命志士,孫中山、蔡元培、王國維等都一度下榻于此。章太炎和湯國梨的婚禮就是在園中天演界舉行的。哈同夫婦死后均葬于園內。
1954年,早已破敗的哈同公園被改建成為宏偉的西式大廈——上海展覽館,成為傳播科學文明的場所。
大世界
大世界坐落在上海最繁華的中心地區,是上海的游樂中心,被譽稱為“東方之門”。
清末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后,成了冒險家的樂園。混跡上海灘的滑頭商人黃楚九開辦了“樓外樓”游樂場,又與英國洋行的買辦、地皮掮客經潤三合辦了“新世界”游樂場,牟利頗厚。之后又獨辟蹊徑,在法租界上購置14.7萬平方米地皮,建起了“大世界”。
“大世界”房屋高三層(后增至四層),當中有露天的空中飛船可以環游。游客買票進入,一直可以玩到深夜。在大世界里可以欣賞許多戲臺輪番表演的各種戲劇、曲藝、游藝和雜耍等節目,也能看到群芳薈萃,摩登歌舞,及哈哈鏡、西洋鏡等招徠顧客的項目,還可看電影,逛商店,品嘗風味小吃和中西佳肴。
饒有情趣的是,在大世界的戲劇舞臺上,名伶紛至,名角迭出。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麒麟童都曾在此登臺,上海滬劇界的先輩趙春芳、解洪元、丁是娥,雜技的藩家班,魔術的鄧氏兄弟都是在此走紅后走向社會的;上海地方特色的滑稽戲演員也都與大世界有不解之緣。
附庸風雅的文人墨客也常光顧大世界。當時大世界發行幾種小報,每天各出一紙,既有各場節目表,又有小說筆記以及其它有趣文字,凡供稿者,每月送給免費游券,可隨意來此消遣。還曾組織過規模較大的萍社,張燈懸謎,引得上海知名文士和一班清朝耆宿如謝不敏、陸澹安等欣然惠顧。
大世界一時熱鬧非凡,盛況空前。“九一八”后,上海市況蕭條,加之黃楚九辦日夜銀行,債臺高筑,大世界便落入青幫大亨黃金榮手中,改名為“榮記大世界”。五十年代初改名為“上海游樂場”,1958年2月18日恢復原名,六十年代后期又改為“東方紅劇場”,1974年更名為上海市青年宮,1987年在爆竹聲中,再度恢復原名。
新大世界繼承了百戲雜陳的特點。雜技魔術、各類劇種依舊在大世界弦歌笙舞,充滿古典色彩和民族情趣的“元宵燈會”、“中秋謎會”、“端午詩畫”仍是大世界的特色節目。但園內設施也有很大變化。二樓設立了咖啡廳,三樓辟為“星神游藝廳”,有現代游藝電子游戲、保齡球、錄像等;四樓是愛麗絲音樂廳、司其樂舞廳(多功能舞廳)、影劇場;還設有碰碰車、桌球房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大世界以兼容并蓄的風格和傳奇般的歷史,吸引著海內外游客,成為展示浩瀚博大的華夏文化的一個窗口。難怪人說“不到大世界,不算去上海”。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邙山·“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狼山·“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