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永州·零陵八景
零陵地區(qū)名勝眾多,著名的零陵八景不僅以景色誘人,更以其豐富多采的詩文及名人的傳說而獨具魅力。
朝陽旭日
永州城外,瀟水西岸,有一臨江向陽的巉巖,名朝陽巖。這里巖石峭險,巖洞深幽,怪異多姿。每當旭日東升,紅霞映亭閣,霧靄罩蒼林,景色變幻異常,故以“朝陽旭日”而聞名。據(jù)說,唐朝詩人元結(jié)任道州刺史時,常常往返于瀟湘二水之間。一日,系舟于西巖下,登臨遐觀,見早晨霞光初射,巖壁如金,瀟水煙光霧靄,一派晴嵐景象,遂改名為“朝陽巖”,并刻朝陽巖銘于巖下,以示來世。銘文曰:“於戲朝陽,怪異難狀。蒼蒼半山,如在水上。朝陽水石,可謂幽奇。巖下洞古,洞中泉垂,使高巖、絕崖、深澗、寒泉,縱僻在幽遠,猶宜往焉。”又作《朝陽巖詩》,極力贊頌其幽奇景色。從此,朝陽巖見知于世,引來無數(shù)名流巨子,吟詩作賦。柳宗元居愚溪時,常戲游巖上,賦詩抒懷。在巖左小巖口的石壁上還有他的《魚翁》詩摹刻:“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br>
巖洞左右石壁互抱,形成天然的拱形。分上洞和下洞,從上洞沿石級而下數(shù)十步就到下洞,洞長百余米,洞口開闊,高4米,寬約6米,上方有宋人張子諒題刻“朝陽巖”三個大字。壁上自唐以來,文人題刻甚多。唐代的元結(jié)、柳宗元,宋代的黃庭堅、周敦頤、寇準、張浚、蘇軾,明代的徐霞客,清代的何紹基、林紹年等人都留下了游跡和詩文。黃山谷游朝陽巖的詩及其遺像和像贊,刻在巖洞腹石上,現(xiàn)仍保存完好。洞腹內(nèi)有石泉,泉水沿巖壁下的人工“回曲”流入瀟水,冬夏不息。巖頂有亭,巖后有寓賢祠。洞通后山“青蓮峽”,出口處有“聽泉亭”。“江上朝陽洞,無人肯暫過”,凡來到永州的人,都以觀“朝陽旭日”為樂。
香零煙雨
“雙江匯西奔,詭怪潛坤珍。孤山乃北畤,森爽棲靈神?!边@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對香零山的吟詠。香零山,位于永州市城東5華里的瀟水河心,是一片天然石磯組成的小島。東西寬約20米,南北長15米。當春水上漲之季,小島如水面芙蓉,隨波明滅;秋高水落之時,小島亭亭孤峙,不可攀躋。若逢雨后日出,長虹掛天煙鎖山腳,舟揖出沒,若隱若現(xiàn),令人心曠神怡。而當云消霧散,風平浪靜之時,又別有一番情趣。此即著名的“香零煙雨”。據(jù)說,零陵之名,就是由這個香零石島演化而來的。西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始建零陵郡時,此山盛產(chǎn)一種名貴的香草,清香四溢,勝于椒蘭。皇帝得知后,便定為“貢品”,年復一年,香草采盡,百姓不勝其苦。到了唐朝,郡守韋宙,將香草采盡的實情奏明皇帝,方獲免貢。傳到清代,香草就絕跡了。
香零山雖為小石島,卻也頗險峻。因為它位于河心,并有暗礁,從前每逢春夏水漲,總有木排觸礁人亡的慘事。為此,清同治二年,在小島上修建了觀音閣,招募和尚居住,一為鎮(zhèn)邪,二為救生。每逢水漲,便鳴鐘報警。這觀音閣躲在香零煙雨中,又添秀色。
綠天蕉影
綠天庵,原名清陰庵,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草書圣手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
懷素,字藏真,本姓錢,性疏放不拘細行,飲酒以養(yǎng)性,草書以暢志。幼年,隨從伯祖父惠融禪師出家。天寶年間,十九歲的懷素云游瀟湘之地,上了清陰庵,在此修行,專攻草書,師于草圣張旭。據(jù)說,他雖出家,卻貪杯,醉中揮毫,運筆如疾風驟雨,飛動圓轉(zhuǎn),不失法度。其狂草為當朝之冠。時人呼張旭“張癲”,稱懷素“以狂繼癲”,并稱“癲張醉素”。據(jù)記載,懷素練字十分勤奮刻苦。每日黎明即起,研墨揮毫;貧而無紙,便摘蕉葉練字。于是,其寺旁空地遍種蕉樹。數(shù)年后,蕉葉颯颯,綠波浮動,染綠天空。他便將清陰庵改為“綠天庵”。懷素與李白為同時代之人,秉性相近,有交誼。李白有詩贈懷素,中有“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的贊語。
零陵縣志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1852)毀于兵,同治壬戌年(1862)郡守陽翰主持重建。原有正殿、后殿各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像。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于此。庵正北七十余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隨著歲月流逝,這些歷史陳跡,皆已不見。如今僅有一塊《千字文》碑,存永州城內(nèi)高山寺后面(現(xiàn)地區(qū)精神病院)。懷素書法留有《自敘》、《千字文》碑帖,現(xiàn)存永州。
法華晚鐘
法華寺,始建于唐代,明洪武初改名高山寺?,F(xiàn)存寺觀為清咸豐丙辰年(1856)重建。寺址在永州城內(nèi)東山。
當年,法華寺設(shè)有神像數(shù)十尊,造工精細,其中如來佛像兩旁的十八羅漢像最為生動。寺內(nèi)有住持僧數(shù)十人,最多時有一二百人。每天敬佛念經(jīng),香煙繚繞,燈火輝煌。大雄寶殿前有鐘、鼓樓,臨夜擊鼓鳴鐘,聲聞全城。故有“山寺晚鐘”之稱。
柳宗元曾寄居這里,并建有“西亭”,寫有《構(gòu)法華寺西亭》詩及《法華寺西亭夜飲賦詩序》、《永州法華寺西亭記》等文章。宋范純?nèi)寿H謫永州時,也曾寄寓寺中西軒。
現(xiàn)高山寺古建筑多已拆除改建,柳宗元當年的遺跡也難以尋覓。僅存“大雄寶殿”及武廟各一座,武廟有青石柱四根,浮雕石龍纏旋柱間,加之寺外古木參天、翠竹環(huán)繞,仍有一種清幽古雅之氣派。
蘋州春漲
蘋州,又名蘋島、浮州。地處永州城北8華里,瀟湘二水匯合口。島上古木參天,竹蕉繁茂;四面環(huán)水,高潔幽靜。往來船只如梭,風帆與洲中竹林相映,櫓聲與洲上鳥語共鳴,歷來以“蘋州春漲”而著名。柳宗元曾為之作《湘口館瀟湘二水所匯》:“九疑浚傾奔,臨源委縈回。會合屬空曠,泓澄停風雷。高館軒霞表,危樓臨山隈,茲辰始澂霽,纖云盡褰開。天秋日正中,水碧無塵埃。”
相傳很早以前,這里是一個不大的沙洲。每當春雨瓢潑、洪水暴漲之時,便把此洲吞入腹中。娥皇女英二妃,尋找虞舜,路過永州,正逢大水茫茫,艄公不慎,船只觸灘搖震,女英拋下碧羅巾一塊。龍神得報,連忙放出三只金鴨,將洲高高拱起。從此,這個小島便隨水浮沉,水漲洲高,滿頭珠翠。這個傳說大概就是“蘋洲春漲”這一景名之由來。
島上過去設(shè)有瀟湘祠和供啟蒙讀書的湘口館。清光緒年間,王德榜等創(chuàng)建蘋洲書院,光緒十五年湖南鄉(xiāng)試,書院曾有八名學生考中貢生。自此,聲名益盛,成為永州八縣的最高學府。辛亥革命后改為蘋洲學堂。現(xiàn)在,古代建筑大部已拆除改建,唯有石板古道,青光锃亮,兩邊金桂綠葉滿枝,與吊竹古樟并茂,引人聯(lián)想。
愚溪眺雪
愚溪位于永州城大西門外,因此地多冉姓而原名冉溪。亦有云,從前溪水黑似染料,不能飲用,故名染溪。柳宗元有詩曰:“縲囚終老無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卻學壽張黃敬侯,種漆南園得成器。”
唐元和五年間,柳宗元從永州城內(nèi)遷居到溪旁。他認為自己不從流俗,為天下“真愚”,遂將冉溪改為愚溪,以托溪明志,諷喻世態(tài)。同時把冉溪附近的丘、泉、溝、池、島和一亭一堂,都一一冠以“愚”字,叫做“八愚”,并作《八愚詩》和《八愚詩序》刻于溪石。
傳說,柳宗元定居愚溪后,與當?shù)匕傩找坏罋v經(jīng)艱辛,在從愚溪三處發(fā)源地——戴花山、太古源、小桃源起的數(shù)10里的水路中,筑成七十二座水堤。這一行動感動了蒼天。從此,兩岸柳綠竹翠,溪水澄清,溪底及兩岸的石頭,都變成了白色,當?shù)匕傩瞻延尴Q為玉石港。
柳宗元的詩刻石現(xiàn)已無跡可考,八愚景物亦不復可識。唯有愚溪風光依然如舊,“愚溪眺雪”尤令人向往。寒冬季節(jié),雪花飛舞,水天一色,西岸石木參差,寒鴨數(shù)點,宛然一幅絕妙畫圖。
此外,八景中的恩院風荷、淡巖秋月,亦尚有跡可尋。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漢中之旅·午子山·陜南“小華山”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宋玉故宅·風流儒雅悵望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