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黃鶴樓·江南千古名樓
黃鶴樓聳峙于武漢長江之濱、蛇山之巔,與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湖北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為什么以黃鶴命名呢?眾說不一。南朝梁代蕭子顯所著《南齊書》稱:“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薄短藉居钣洝烦至硪徽f:“昔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將登仙之事附會到三國蜀國丞相費祎上。梁代任昉則別持一說:駕鶴之賓,乃荀叔偉而非費祎。《報恩錄》記載的第四種說法要具體生動得多。據(jù)傳,黃鵠磯頭曾有一辛氏小酒店,一老道常來飲酒,不付錢便揚長而去,酒店主人卻毫不計較,始終以禮相待。道士要遠(yuǎn)走他鄉(xiāng),臨別時,以桔皮于墻上畫一黃鶴,對主人說:“有客來時,用手一拍,黃鶴即會起舞助興。”辛氏拍手一試,黃鶴果然翩然起舞。從此,辛氏酒店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十年后,老道云游歸來,吹笛跨鶴而去。辛氏為感激老道,建此黃鶴樓。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呂洞賓來到武昌蛇山頭,見四周遠(yuǎn)近景色秀麗,覺得建一樓來觀景更方便些。他先后請了何仙姑、鐵拐李、張果老,他們都說幫不了忙。正在呂洞賓著急的時候,魯班騎木鳶從空中飛降下來。魯班看了地勢之后,又用樹枝在地上擺了一下,便叫呂洞賓第二天早上再商議。第二天雞剛叫頭遍,呂洞賓爬上蛇山一看,一座飛檐雕棟的高樓已經(jīng)立在了山頂。這時魯班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了一只木黃鶴,眼睛望著呂洞賓直轉(zhuǎn)。呂洞賓吹笛,木鶴便跳起舞來。于是,呂洞賓跨上木鶴,騰空而起,飛入白云間。
黃鶴名樓歷滄桑
黃鶴樓自始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美麗動人的傳說,給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其實,黃鶴樓興建之初,卻為實用。據(jù)唐《元和郡縣志》載: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東吳為了屯戍的需要,在黃鵠磯上建樓,故名黃鶴樓。舊時有一出名叫《黃鶴樓》的京劇,寫三國時期吳蜀在此斗智。劇情梗概是:周瑜為了逼迫劉備寫退還荊州的文約,設(shè)宴于黃鶴樓,誆騙劉備過江。周瑜事先在樓下埋伏士兵,并囑部下非有令箭不得放走劉備。諸葛亮明察周瑜的用心,事先將借東風(fēng)時攜走的一支令箭,交給趙云。劉備靠這支令箭得以脫險。1985年新建的黃鶴樓第二層,就有兩幅壁畫,復(fù)現(xiàn)了上面所述的史實和故事,一幅為《孫權(quán)筑城》,另一幅為《周瑜設(shè)宴》。至于東吳所建黃鶴樓的建筑形制,至今未發(fā)現(xiàn)文字或圖像資料,所以難以描述。
唐代的黃鶴樓是什么樣子,同樣無圖像資料可鑒,但透過眾多描繪黃鶴樓的詩文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它的大致面貌。唐代閻伯瑾在《黃鶴樓記》一文中描述:“聳構(gòu)巍峨,高標(biāo)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王維詩寫道:“朱欄將粉堞,江水映悠悠。”賈島詩說它“高檻危檐勢若飛,孤云野水共依依。”
宋元時的黃鶴樓的形制,已有畫可鑒。宋時為單層建筑,但有脊、亭、閣等陪襯,加之屋頂十字脊四歇山構(gòu)造,故仍雄偉壯觀。元時主樓有兩層,屋頂為重檐歇山;樓呈矩形,三開間,中有隔㮼,顯得開朗清秀。
關(guān)于明朝的黃鶴樓,現(xiàn)存有明初畫家安正文畫的一幅作品。畫中的主樓立于高臺之上,臺形仍似宋朝形制,但臺周的曲廊外挑較少,不設(shè)斗拱。主樓為二層,樓后連長橅,樓頂為重檐歇山(另加兩個小歇山),檐下有布篷遮陽。樓座外挑,樓內(nèi)分隔雅室,樓側(cè)輔以重檐歇山的小廳等建筑。樓群進(jìn)口已改建為一牌坊,兩旁圍以粉墻。
清朝同治年間的黃鶴樓,從約攝于光緒七年(1881)的照片看,樓有三層,平面為正方形切成十二角,外觀四望如一。每層設(shè)有圍廊,樓內(nèi)與圍廊之間,全用落地門窗分隔。屋面檐角起挑極高,頂上以三疊形葫蘆收結(jié)。
黃鶴樓最后一次被毀,是在光緒十年。今所見黃鶴樓為1985年重新修建。高五層,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jié)構(gòu)的塔式樓閣,重檐展翅,黃瓦紅墻,古樸典雅。由當(dāng)代書法家舒同書寫的“黃鶴樓”匾額,長5.5米,寬2.7米,臨江高懸,數(shù)里可辨。東面的“楚天極目”,南面的“南維高拱”,北面的“北斗平臨”,一樣大小,均出自名家之手。樓前配有坊、亭、軒、廊,更襯托出主樓的雄渾莊重,氣勢磅礴。
樓內(nèi)一層大廳有“白云黃鶴”巨型陶瓷壁畫。畫中仙人駕黃鶴飛臨樓的上空,樓下人群歡動。壁畫兩旁有楹聯(lián):“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br>
歷代詩人詠黃鶴
黃鶴樓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又富有神話色彩。歷代詩人來此登臨,給黃鶴樓留下了無數(shù)美妙的詩篇。其中當(dāng)首推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約704—754),汴州(河南開封)人,天寶中任尚書司勛員外郎。他的這首《黃鶴樓》詩巧妙地運用了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悲壯的歷史故事,生動地描寫了黃鶴樓上所見的明麗景色,感情蘊藉,技巧高超。難怪嚴(yán)羽在《滄浪詩話》中稱之為“唐人七律第一”。
有趣的是,據(jù)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詩作,遂為之?dāng)R筆,并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焙笕藫?jù)此還建有“擱筆亭”,以為紀(jì)念。
又據(jù)《唐詩紀(jì)事》和《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李白在黃鶴樓擱筆后,對此事一直不能釋懷,后又仿崔詩寫了《登金陵鳳凰臺》,以較勝負(fù)。詩中寫道:“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ba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李白的《鳳凰臺》詩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在思想境界方面較崔詩要深刻一些,但影響終究不如崔詩。
其實,李白寫黃鶴樓的詩,不僅數(shù)量多達(dá)十幾首,而且同樣寫得非常好。如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等。后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題中的“欽”字,一作“飲”字。詩中的“落梅花”即曲名《梅花落》,為押韻而顛倒。詩人以賈誼的遭遇比擬自己的處境,抒發(fā)了流放獲赦后仍然十分寂寞的情懷。
除了崔顥、李白之外,唐代的宋之問、孟浩然、王維、白居易、劉禹錫、賈島、杜牧,宋代的陸游、范成大、岳飛等,也都在黃鶴樓留下了美妙的詩篇。1985年重建的黃鶴樓第三層大廳,有一大型壁畫,題為《文人薈萃,風(fēng)流千古》,就生動地描繪了上述十二位詩人的形象,并在每位詩人畫像旁側(cè),抄錄了他們所寫黃鶴樓詩詞的名篇佳句。
傳為岳飛寫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也頗有特色:“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dāng)年,花遮柳護(hù),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fēng)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备咦诮B興七年(1137),岳飛曾向朝廷請求增兵,以便伺機(jī)伐金,收復(fù)中原,但未被采納。次年春,岳飛奉命從江州(九江)率領(lǐng)部隊回鄂州(武漢)駐屯。這首詞大概是在回鄂州之后所作。詞的上闕用中原往昔的繁華來對比如今在敵人蹂躪下的險惡形勢;下闕表達(dá)了率師北伐,收復(fù)中原的強(qiáng)烈愿望,并希望能在勝利歸來后重登黃鶴樓。
過去,黃鶴樓旁曾建有岳飛亭。民國時人劉伯繩,為岳飛亭撰有一副楹聯(lián):“鄂渚波連,拍岸驚天,為洗奇冤莫須有;楚歌聲里,撼心動魄,更添壯志滿江紅。”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歸元寺·漢陽古剎歸元之所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焦山·江浮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