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長城外三關·“三關沖要無雙地”
山西地區自古為中原門戶,山川形勢險固,東有太行山為屏障,西、南有黃河為襟帶,北有陰山、大漠隔絕,萬里長城護衛,地理形勢“最為完固”,素有“表里山河”之稱。夏王朝以后,歷代統一的王朝大都在山西附近建立都城,使山西在全國長期處于重要的地位,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京師之安危,常視山西之治亂”。晉北一帶又是古代中原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的征戰沙場,擔負著戍邊重任。山西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地位,使得歷代王朝都十分注意山西地區的軍事建設,屯駐重兵,委任重臣,修建長城關隘。
早在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為抗擊北方胡人,就在云中、雁門(今山西北部)修筑了趙長城。秦統一后,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在秦、燕、趙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著名的萬里長城,以防備匈奴南侵。晉北的長城防線,防御作用尤為重要。故從漢代直至明代,這一帶的長城關隘不斷被修固、加強。相傳,歷代在三晉長城沿線修筑的雄關險隘有四十余處,著名的有雁門關、寧武關、平型關、娘子關、殺虎口等。其中位于晉北一帶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長城外三關。
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在山西代縣西北20公里的雁門山腰,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太原府外三關。相傳每年春暖花開時節,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于關隘之上,直到蘆葉凋零方才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雁門關關城2里,高2丈,門三重,關門內有戰國時趙國北邊良將李牧祠舊址,尚有碑石數通。現關城為明洪武七年(1374)所建。雁門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清代學者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形象地描述了雁門關的天險之勢:“雁門古句注,西陘之地,重巒迭巘,霞舉云飛,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蜚雁出于其間。”古人稱雁門關是“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的險要地勢決定了它自古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里曾進行過許多著名的戰役,掩埋過無數將士的尸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如周代名將尹吉甫,戰國時趙將李牧,秦朝大將蒙恬,漢高祖劉邦,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都曾在雁門關據天險、抗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唐朝大將薛仁貴也在這里抵御過突厥人的入侵。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遼十萬大軍進攻雁門關,北宋名將楊業在此以數千騎兵,采取出奇制勝的戰術,擊敗入侵的十萬大軍,使遼兵聞風喪膽。宋雍熙三年(986),潘美、楊業又率宋朝大軍出擊雁門關,收復失地,然而由于監軍王侁和主帥潘美的失誤,在這次行動中,楊業身陷敵軍重圍,被俘后絕食而死。壯士的英魂、戰地的白骨,使雁門關古戰場顯得格外悲壯肅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曾以雁門關為題,抒發懷古憂邊的詩情。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便是突出代表:“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金代詩人元好問的《雁門關外》、明代詩人李夢陽的《秋望》、清代詩人朱彝尊所作《雁門關》等,或思古憂邊,或歌頌邊陲和睦,都是詠雁門之名篇。
抗日戰爭時期,雁門關在抗擊日本鬼子侵略中又譜寫了新的英雄戰歌。1937年,我八路軍120師挺進雁門關伏擊日本運輸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雁門關大捷”。
李自成倒取寧武關
寧武關,在山西寧武縣城南恢河岸上,筑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原轄邊墻20公里,是太原府外三關——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的中路,也是三關鎮守總兵駐地。《邊防考》稱寧武關:“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頭,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世。”
歷史上寧武關曾是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明末李自成的起義軍就是在攻下寧武關后,又北進大同、宣化,最后打下北京的。至今在寧武縣一帶還廣泛流傳著李自成倒取寧武關的故事。傳說寧武城是由一只美麗的鳳凰變成的,每逢兵荒馬亂、戰禍臨頭之際,為使百姓免遭戰禍,鳳凰都悄悄飛走,把寧武變成一片曠野,待到交戰雙方撤走后,它又悄然飛回,因而寧武城有寧戰息武之意。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后,攻占了代州城。代州總兵名叫周遇吉,連夜逃回了自己的老巢寧武城,想借鳳凰的神力逃過義軍的追擊。李自成率軍追到寧武城,正要攻下城關,忽見城池變成一只鳳凰飛到空中,轉眼不見了,李自成只好下令撤退。就在義軍撤退的路上,李自成看見有個牧童倒騎著一頭牛在趕路,心里不由一動:“牧童能倒騎牛,我就不能倒取寧武關嗎?”于是重率起義軍返回寧武城下。周遇吉見起義軍突然又回身攻打城池,有些措手不及,急忙命令將城門用土石堵上,沒想到石垛壓住了鳳凰的翅膀,鳳凰就再也飛不起來了。這樣,李自成順利攻取了寧武關。
如今古老險固的寧武關關城已不復存在,兩側長城遺跡卻仍歷歷在目。如想體味邊關古塞的昔日風貌,只有借助于古人的詩文了。如明人李濂《寧武關》一詩云:
《“三關沖要無雙地”》古詩句出處:邊庭無日不風沙,白草黃云萬里賒。夜夜城頭聽觱篥,吹殘隴水又梅花。
塞障北環偏頭關
“黃河曲曲濤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環。”這是明進士崔鏞《偏頭關》詩中的一句。偏頭關又名偏關,位于山西省北部,黃河東岸,外長城以南,鄰接內蒙。與寧武、雁門合稱三關。它東銜菅涔山,西瀕偏關河,因東仰西伏,故有偏頭關之稱。現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筑,當時太原鎮總兵駐此。清改制縣,屬寧武府,轄邊墻四道。第一道在關北60公里處,東接平魯縣崖頭墩界,西抵黃河,長150公里。第二道在關北30公里處,北貫草垛山,西抵黃河岸老牛灣,南至河曲縣石梯隘口,東達老營好漢山。長城至此分為內外,外長城即山西、內蒙古自然分界,內長城為雁北、忻縣兩行署分界。第三道在關東北15公里處,東接老營堡,西抵白道坡,長45公里。第四道在關南1公里處,東起長林鷹窩山,西達教場。今存關城最佳處為黃河岸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全為磚構,高聳河岸。其余大部分夯土猶存,隨山據險,好似黃龍逶迤于群山峽谷之中。
有人說:“宣大以蔽京師,偏頭以蔽全晉。”由此道出了偏關內屏晉冀以至京都的重要地位。明代曾在偏關嚴密設防,當時偏關比起寧武、雁門二關尤為嚴固。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淄博·齊國故城子聞韶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雁蕩山·“不游雁蕩是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