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黔東南之旅·飛云崖·飛云化石垂懸崖
飛云崖在黃平縣城東行10公里處,因其崖間十數仞高的巨大穹窿上,垂珠滴乳,狀若飛云,故名“飛云崖”。
黔南第一勝景
飛云崖林木蓊郁,巖洞宏敞,流水瀠洄,建筑古雅,自古被譽為“黔南第一勝景”,同時又為佛教禪林。大門為高大古樸的石磚牌坊式建筑,原建于清雍正年間,上有云貴總督鄂爾泰“黔南第一勝景”的題字。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鄂爾泰題字被去掉,上方豎嵌“飛云崖”三個隸書大字,正中勒“黔南第一洞天”楷書橫額。兩側石柱上,鐫七十二字長聯,系黃平知州瞿鴻鈞所題:“丹崖皓月護千年,竟幻作蓮花世界,聽流泉漱石,響答鳴琴,蒼翠亦留人知,此間固別有天地;南海慈云飛一片,賴重新竺國琳宮,況幾杵梵鐘,撞醒塵夢,光明原覺物統,斯民而再拜神仙。”字體清遒,很見功力。飛云崖現有藏經樓、滴翠亭、碑亭、云在堂、養云閣及瀑布、蓮蕊洞、嘉樂洞、螺螄洞等。
飛云崖建筑始于明正統八年(1443),其時游僧德彬在此主持興建“月潭寺”(今寺已圮)。數百年來,這里一直是著名游覽勝地。明清時,京都通往滇黔、緬甸的古驛道適過飛云崖前,來往官員、使者、商賈、文人無不入山尋幽。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謫貶貴州,曾游覽此崖,寫有《月潭寺公館記》。文中說,飛云崖“壁立千仞,檐垂數百尺。其上澒洞玲瓏,浮者若云霞,亙者若虹霓,豁若樓殿門闕,懸若鼓鐘編磬,幨幢纓絡,若搏風之鵬,翻隼翔鵠,螭虺之糾蟠,猱猊之駭攫,譎奇變幻,不可具狀。而其下澄潭邃谷,不測之洞,環密回伏,喬林秀木,垂蔭蔽云,鳴瀑青溪,停回引映”。文中感嘆道:“天下之山,萃于云貴,連亙萬里,際天無極。行李之往來,日攀援上下,于窮巖絕壑之間,雖雅有泉石之癖者,一入云貴之途,莫不困踣煩厭,非復夙好。而惟至于茲巖之下,則又皆灑然開豁,心洗目醒,雖庸儔俗侶素不知有山水之游者,亦皆徘徊顧盼,相與延戀而不忍去,則茲巖之盛蓋不言可知矣。”清代林則徐赴任過此,亦暢游縱觀,并以奇特的想象,宏闊的氣勢寫出《飛云巖》詩:“老云出山躡山魂,飛入九天化為石。天驚石破云倒垂,欻起懸巖一千尺。巖頭古柏森青青,巖底清流鳴泠泠。行天日月不到此,重陰欲雨無時晴。云耶石耶誰得名?但見萬竅開瓏玲。夜半仙風倘吹散,仍恐變幻歸青冥。中有古佛立亭亭,苾芻合十朝諷經。催落山泉作鐘磬,秋色滿巖云有聲。”詩中想象老云躡走山魂飛入九天化成石,又因天驚石破從天上落下倒垂在懸崖上,形成飛云崖的垂珠滴乳。倘若夜半有仙風把懸崖的“飛云”吹散,恐怕還會復變為云重歸藍天,令人稱絕!
菩薩解瘴 潘家建廟
相傳,以前這里只是一片大山林。明時,有年夏天天氣很熱,一伙從云南來的馬幫前往湖南,經過飛云崖附近時,都得了絞腸痧,痛得倒在地上爬不起來。眼看天快黑了,他們都很著急,擔心被強盜打劫或被野獸吃掉。正在這時,不遠的泉邊走來一位老太太,對他們說:“沒什么要緊,你們只要拿家鄉帶來的東西舀這里泉水喝了就好。”馬幫中一位老頭半信半疑,取下頭上的氈帽舀泉水喝了兩口,馬上感覺好了。他又用氈帽舀泉水給大家喝,所有人都好了。他們隱隱約約見老太太還在前面,趕緊追上去想感謝她。追著追著,老太太不見了,只見一個張著口的大巖穴。他們當晚趕到附近偏橋投宿,把這事告訴老板娘。老板娘驚叫道:“前幾天有幾個過路人和你們碰到的事一樣,怕是菩薩顯靈!”大家決定捐錢請人雕菩薩。后來,菩薩雕成,安放巖穴中。從此,來這里燒香求神的人越來越多,直到建起廟宇。
另有說:苗族潘姓祖先最早開發此地。明洪武年間,潘克銅、潘克鐵兩兄弟隨明軍來到貴州駐防。不久,軍隊解散,兩兄弟返回故鄉途中來到黃平,被這里一處美景所吸引,就地建立家園。一天,潘克鐵在附近一處奇崖下放牛,聽到位老者說:“此地發脈于落裙山,行龍八局,一起一伏,眾龍隨之,于太行山起祖,入此崖結穴,實屬九龍之地,其氣可壓百僚,是出公侯之地。”潘克鐵聽出名堂,怕寶地被別人占去,趕緊撿了三塊石板在崖下搭了一座小土地廟,并在里面放了一塊人形石頭。第二天,兩位老者遷祖尸而來,看見崖下土地廟(按地學說法,廟地葬墳會得罪神靈),只得搬尸回轉。潘克鐵把建廟智保風水之地的事告訴子孫,從此潘家每年來土地廟燒香敬香。日子久了,附近老百姓也來燒香,潘家就出資建了一座真正的廟宇。以后這里修通了云南到京城的驛道,名聲更大,捐錢的人也更多,潘家又建了以葡萄藤為梁、馬桑樹為柱的大廟,并請進和尚。大小官員也來此立牌坊、修亭閣,廟宇亭閣逐漸聯成一片。苗家稱這里為“略寺日”(廟城)。后來,有周、張兩戶人家想霸占這個地方,硬說廟宇是他們所建。潘家與周、張二姓的官司一直打到貴陽。他們舉出建廟的依據:葡萄藤作梁,馬桑樹作柱。官府派人驗證屬實,把“略寺日”判歸潘家。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這里和尚過浴沸節,設宴招待寺主潘家。人們來此燒香拜佛,苗家還要舉行吹笙、歌舞、賽馬、斗雀等活動,逐漸興起飛云崖的四月八會期。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大理之旅·蒼山洱海·飄飄望夫云漣漣蝴蝶泉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集安·高句麗古國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