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國子監·風雅之藪最高學府
國子監在安定門內國子監街路北,與孔廟比鄰,曾是元、明、清三朝最高學府。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下詔設立國子學,學址初在金中都故城,大都落成后,遷至新城東部,稱國子監。學額多時達四百名,凡宿衛大臣子孫、士世家子弟及七品以上朝官子孫,不分種族,均可為正式生,蒙古族子弟學習漢語文,漢族子弟學蒙古語及騎射。皇慶二年(1313)六月,在監內建崇文閣,為元代藏書之所。明宣德四年(1429)修國子監兩廡并于監東金吾等三衛的草場建起學舍,開辟菜園,以供給監生。元國子學設六齋,分上、中、下三等,按學生程度分等入齋。凡習《小學》及誦書、屬對者入下齋;習“四書”、詩律者入中齋;習“五經”、作經義程文者入上齋。每季有升齋考,成績優秀可依次遞升。坐齋三年以上,歲終可應科舉試。國子學還分蒙古、回回國子學等。
明嘉靖七年(1528)在彝倫堂后建敬一亭,萬歷二十八年(1600)和孔廟一起裝上青色琉璃瓦,清乾隆二年(1737)換黃色琉璃瓦,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皇上又命于國子監營建辟雍泮水,四十九年(1784)冬竣工。經明清兩代的增建,國子監已是建筑宏麗、布局嚴整。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最高長官(校長),下設司業、博士、助教、監丞、學正、學錄、典籍、掌饌若干人。學生在明代分舉、貢、蔭、例監等類,清代分貢生、監生兩大類,另有日本、高麗等國的留學生,稱為“夷生”,學額多時達千人。
國子監街東西胡同口屹立著彩繪牌樓,橫額上書“成賢街”,大門外東西兩邊又有兩座與路口牌樓形制一樣的牌樓,橫額上書“國子監”。
雅涵于樂 辟雍泮水
國子監第一道門名集賢門,第二道門名太學門,左鼓亭、右鐘亭,門北甬道有一座琉璃牌坊,南面書額鐫刻“圜橋教澤”,北面是“學海節觀”,坊北是國子監中軸線主體建筑——辟雍,它是國子監全部建筑之中心。辟雍之名源于西周,天子在郊外設立的大學,四周環水,其形如壁,故天子之學叫辟雍,諸侯之學叫泮宮。辟雍華美別致,正方形,四面各顯三間,每面當中寬7米,深5.3米,兩旁的每間深廣均5.3米,整個建筑最中央的一間7米見方,合起來就是一個深廣各近18米的正方形殿宇,四角攢頭、重檐頂、嵌火珠、黃琉璃瓦。四面開門,戶牖洞達,梁枋上飾以青藍色彩畫,窗柱朱紅,色調和諧美觀。外圍以漢白玉護欄,四出陛各六級,又有一個圓徑84米的水池——圜水圍繞,水深3.3米,池岸四面有四個噴水的龍頭,水池四面皆架石橋,與辟雍四門相連通,這就是辟雍泮水。辟雍殿前檐有乾隆御書立額“辟雍”二字,藍質金字,鮮明醒目。殿內有橫額“雅涵于樂”,兩旁有豎額“金元明宅于茲,天邑萬年今大備;虞夏殷闕有間,周京四學古堪循”。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上丁,祭奠先師孔子禮成,遂親臨辟雍講學,名“臨雍”,彼時,學生肅立聽講,學校全體學官和朝廷官員也都肅立聽講。以后,嘉慶、道光也曾臨雍。
辟雍北面就是彝倫堂,元代稱崇文閣,明永樂元年(1403)重建時改為彝倫堂,是學校藏書之處。辟雍建成之前,皇帝來講學曾在此設座。
“第一刻石”十三經
國子監內還藏有全國唯一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共刻經石一百八十九塊,加上“御制告成”碑共一百九十塊,計六十三萬字左右,人稱“第一刻石”。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全是蔣衡一人書寫,字跡蒼勁工整。蔣衡,字湘帆,江蘇金壇縣貢生,后改名振生,自號拙老人,因游西安,觀唐“開成石經”,病其“眾手雜書,文多舛錯”,遂發愿自寫十三經。自雍正四年(1726)始,歷時十二年完成。江南河道總督高斌于乾隆五年(1740)轉獻朝廷,收藏于大成懋勤殿。乾隆五十六年,欽命和珅、王杰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負責考訂蔣書石經,因而又稱乾隆石經。原存于國子監六堂,后移至東夾道。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潮州·韓江烈節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柳州之旅·風雨橋·風雨樓橋侗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