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華山之旅·華山·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位于陜西省華陰縣南,北臨黃河,南接秦嶺,海拔2200米。華山高峰林立,最著名的有東(朝陽)、西(蓮花)、南(落雁)、中(玉女)、北(云臺)五峰。華山為“五岳”之一,以峰巒聳削、險拔峻秀著稱。人們稱五岳:“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嵩山如臥。”自古華山一條路,通往華山峰頂,只有一條從千尺峽;、百尺峽、老君犁溝到云臺峰、三元洞、蒼龍嶺的十分陡峭的山路。由于華山山勢奇險,明代以前除少數道士、道教徒和樵夫,游覽的人極少。明清以后,由于山路的開拓,游人才漸多。
華山物產富饒,天然礦物有水晶石、洗石、白英石、握云礬石等。植物、花果尤多名產,如萬年松、山藥、百合、蕈、松子、黃精、人參等,都是遐邇聞名的特產,其中尤以“華山參”最為名貴。
山名溯源
華山的得名歷來說法很多,《水經注》說:華山“遠而望之又若華狀”,故名華山。古代華與花同,意思是華山遠望如一朵花。《白虎通》說,華山“取八卦少陰”,是一種“惇物”(敦厚之物),有“望物生華之義”,華即收獲,也就是萬物成熟,可望收獲。還有說,華山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成仙,故名華山。遠眺華山,中間三峰(朝陽、落雁、蓮花)突出如蓮蕊,周圍諸山環抱如蓮瓣,整個華山如一朵凌空怒放的蓮花。故又有人謂華山得名與其形有關。
華山為五岳之一。東周遷都洛陽,華山在京城洛陽之西,故稱“西岳”。秦代都咸陽,西漢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不稱華山為西岳。東漢定都洛陽,又恢復西岳之稱,一直沿用至今。
在唐代中葉,因所在地改稱為太陰縣,華山被稱為太陰山。道教認為華山“蓄藏風雷,為大帝之別宮,乃神仙之窟宅”,是“總仙之天”的地方,又稱為“太極”。華山還叫太華山,以與它西部40公里處的少華山相區別。
殿宇宏偉西岳廟
西岳廟是祭祀華岳神的廟宇,位于華山腳下的華“岳鎮。此廟”原在現址以東的黃神谷,稱“集靈宮”,創建于漢武帝時代。魏文帝黃初元年(220)遷到現址。歷代多次重修,規模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歷時三年方完工。
陜西華山西峰
西岳廟建筑非常宏偉壯觀。其山門名“灝靈門”,它和五門樓同為高大的磚石城垣建筑,系明代所建,與北京故宮的端門形制類似。五門樓內有一棵青牛樹,相傳老子西行曾系牛于此,故名。正殿名“灝靈殿”,是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坐落在一個大月臺上,月臺平面呈“凸”字形,周圍砌以條石,整座殿宇顯得宏偉壯麗。殿內懸掛有清代康熙、道光等題的“金光照瑞”、“仙掌凌云”等匾額。此外,還有欞星門、金城門、萬壽閣等高大建筑。
西岳廟是歷代帝王巡視陜西的駐蹕之地,曾有皇帝的寢宮。廟內多碑刻,惜年代久遠,多遭破壞。如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的“西岳華山廟碑”,記載了漢代祭山、修廟、祈天求雨等事,為書法名碑,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毀于地震。現僅存后周“華岳廟碑”、宋慶歷七年(1047)程琳謁祠題名石刻、明嘉靖四十年重刻“唐玄宗御制華山碑銘”、明萬歷年刻“華山臥圖”(圖首附刻王維、李白、杜甫、韓愈、陳摶、陳琦等唐、宋名人文士的詠華山詩)、嘉靖十七年“重修西岳碑”、乾隆御書“岳蓮靈澍”等石額碑刻。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運河·勝跡如珠古運河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恒山·自然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