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大觀樓·昆海金碧座中收
昆明城西、滇池草海之濱的大觀公園(近華浦)內,有人們熟悉的大觀樓。樓高三層,登樓眺望,可見碧水無際,波光浩渺。俯瞰湖中,帆影悠悠;遠瞻西山,若隱若現,使人眼界大開,心曠神怡。
早先,這里原是一片淺渚荒丘。明時,世襲鎮守云南的沐氏常來滇池訓練水師,曾于此地辟園憩息。因與太華山隔水相對,故名“近華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湖北籍和尚乾印在此“結茅庵一椽”,講《妙法蓮華經》,后善男信女們募修了一座觀音閣。康熙三十五年(1696),巡撫王繼文進行擴建,建樓二層。因此樓面臨滇池,遠浦遙嶺,池水山巒,登樓皆可一覽無余,遂改名“大觀樓”。姚安人由云龍曾撰寫對聯一副,把它和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相提并論:“與岳陽黃鶴相衡,一樣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攬昆海碧雞之勝,同來眺賞,莫將佳月負春秋。”以后,又相繼修建涌月亭、澄碧堂、催耕館、觀稼堂等,使大觀樓更添一番景色,成為昆明最秀美雋逸的一座園林。
當年大觀樓建成后,吸引了遠近文人雅士登樓觀景,作詩賦詞,一時盛況空前。舒紹輿曾作一副對聯描寫道:“群賢畢至樂無涯,有詩、有畫、有酒;諸子于斯興不淺,此山、此水、此樓。”兩三百年來,留下了許多描繪大觀樓美景的篇章。戴絅孫《望江南·鄉園雜憶》曰:“家山念,山色太華秋。紅藕聽香池畔寺,黃花倚醉水邊樓。月滿釣魚舟。”“家山念,人走水云鄉。閣依雄川天上下,舟移華浦月低昂。風送芰荷香。”寫出了這一帶的花香、月色、清樓、碧水,富于詩情畫意。范仕義《游近華浦登大觀樓與漱園同作》詩曰:“凌空縹緲駕飛樓,俯視滄波倒海流。風卷云濤天半落,山橫金碧座中收。”因滇池水通過螳螂川注入金沙江流入東海,所以說“倒海流”。“金碧”指金馬山和碧雞山,整首詩意境壯闊豪宕。兩篇中“黃花倚醉水邊樓”、“山橫金碧座中收”同為吟詠大觀樓的名句。
然而,大觀樓最享盛譽的乃為清代孫髯所作的大觀樓長聯。孫髯(?—1774),字髯翁,號頤庵。他天資聰明,性格倔強。少年時,曾參加童試,因考官下令搜檢考生,他認為是“以盜賊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便“掉頭去,從此不復與考”。所以他一生沒有功名。晚年生活清苦,不得不在圓通寺咒蛟臺附近賣卜,自號“蛟臺老人”。但他堅毅樂觀,傲然不屈。因喜種梅花,又號“萬樹梅花一布衣”。
孫髯翁為大觀樓寫的對聯長達一百八十字:《昆海金碧座中收》古詩句出處: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副對聯有“天下第一長聯”之譽。上聯描寫大觀樓四周景物,下聯追述云南歷史,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孫髯翁作大觀樓長聯,在民間傳為佳話。傳說,大觀樓修成后,有群秀才在里面喝酒吟對。一人道:“遠山淡淡美人妝,近水清清唱紅娘。”秀才們齊聲叫好。獨有孫胡子斥之“肉麻”。接著又有一位道:“西山頌盡圣賢詩,滇水總作帝王池。”孫胡子又哼鼻子:“下賤。”人們要孫胡子做一聯。孫胡子嘿嘿一笑,望望山水,不言不語。隨即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吟出這千古名聯。
長聯撰成后,轟動一時。昆明名士陸樹堂將其用行書寫出刊刻,掛于樓前。咸豐七年(1857),樓與刊刻長聯毀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大觀樓重建。光緒十四年(1888)云貴總督岑毓英讓趙藩將長聯重新楷書,題己名后刻出掛于原處,保存至今。長聯還得到各方面人士的贊許。清吳仰賢《小匏庵詩集》云:“鐵板銅琶麅韃聲,髯翁才氣劇縱橫。樓頭一百八十字,黃鶴題留萬古名。”把長聯與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相媲美。近代劉潤之《滇南楹聯叢鈔·跋》亦說:“孫髯翁大觀樓楹聯,大氣磅礴,光耀宇宙,海內長聯,應推第一。”
大觀樓長聯還經歷過一段小插曲。道光年間,云貴總督阮元(字蕓臺)嗅到了長聯的叛逆氣息,對長聯作了一番改動。他將“北走蜿蜒,南翔縞素”改為“北倚盤龍,南馴寶象”,隱含他效忠北方清延以“馴”云南人民之意;又把“偉烈豐功”改為“長蒙酋”。將原指的封建帝王換成地方民族首領。他還將“何妨選勝登臨”改為“惜拋流水光陰”,將“斷碣殘碑”改為“蘚碣苔碑”,閹割了原聯的反封建精神。阮元利用權勢,硬把他改過的長聯刊刻懸掛出來,引起滇中人士的恥笑。民謠說:“軟(阮)煙袋(蕓臺)不通,韭菜蘿卜蔥,擅改古人對,笑煞孫髯翁。”(《滇中瑣記》),阮元調往他處后,大觀樓才又換上了孫髯翁原聯。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金殿·旭日晃漾金光赫奕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豫西南之旅·許昌·曹魏故都今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