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孺子亭·徐亭煙柳見人杰
《滕王閣序》贊美南昌時曾有名句曰:“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稚下陳蕃之榻。”龍光指的是寶劍發出的光芒。《晉書·張華傳》記載,張華看到天上牛、斗二星宿之間有紫氣,便問雷煥,雷煥說這是豐城的寶劍精氣上通于天之故。豐城屬洪州(南昌)故以此指南昌的寶物。這“人杰”則指東漢的高士徐稚。漢代名士陳蕃做豫章太守時,素來不接待賓客,但卻以重禮招待徐稚,引為知己,長談不止,還為他在家中特設一榻,留他過夜,并說:“盼望先生常常光臨舍下,陳蕃天天掃榻以待。”對徐稚特別尊敬。(參見《后漢書·徐稚傳》)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代名人高士層出不窮,成為千古傳誦的“人杰”。
東漢高士
徐稚(穉),字孺子,豫章北瀝村人,自幼家貧而苦讀不輟,博學多才,加之其人品德高潔,遂年輕時就是全國景仰的名士。他終生不仕,以清貧自守,世人贊其高風亮節,稱之為“孺子先生”,后人在他書房附近建“孺子亭”。后代屢屢重建,并于四周植柳,于是“徐亭煙柳”成了“豫章十景”之一。1930年重修時立石碑,后遭破壞,1982年修整擴建為“孺子亭公園”。
南昌東湖的鯽魚,背上漆黑,好像墨染過的一般,老輩人說,徐孺子曾住在東湖邊讀書寫字,在湖里洗筆硯,魚兒聞到這股墨香,紛紛前來游樂。鯉魚要去跳龍門成仙,鯽魚對這種攀龍附鳳之舉不屑一顧,鯉魚說它說大話,并且會咬住鯉魚尾巴跳龍門成仙的。徐孺子贊揚鯽魚的志氣,就以墨抹黑鯽魚的脊背,以區別于其他鯽魚。待鯉魚從龍門碰得頭破血流回到東湖后,向鯽魚認輸,愿舔了它背上的墨跡,但鯽魚說:“留得一身墨玉,永不同流合污。”所以東湖里的鯽魚背上比別處的鯽魚黑得多,亮得多,有一股墨香,人們叫它“墨鯽”。
據說徐稚自幼喜愛彈琴,琴聲感動萬物,引來西山鳳凰湖底玉龍。有一年中秋節,他想到朝政黑暗,陳蕃等賢人被殺,十分難過,琴聲大悲,使玉龍流淚,東湖水猛漲三尺,待他發現后,乃將琴弦扯斷,發誓再不彈琴,但琴聲已溶入西山風和東湖水中。每當中秋月白風清之夜,在孺子亭還可聽到這優美的琴聲。
孺子墓在南昌市十字街東部,用紅石疊砌十三層,墓基八角形,墓頂有紅石圓柱,墓碑書“東漢高士徐孺子之墓”,墓后有記事石碑。此墓重修多次。
丑賢·梅仙·名醫
東湖畔有孔子弟子澹臺滅明的墓地。
澹臺滅明(前512—?)字子羽,魯國武城(今費縣)人,原為孔子學生,但因貌丑,孔子以為他才薄而輕視之,他于是“南游至江”,有弟子三百,因其德行高潔,聲名大振。孔子聞之感嘆不已,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后人爭立其墓以祀。在武城(今山東費縣)、陳留(開封)、豫章均有墓。據考證,其墓應在豫章為妥。
澹臺滅明墓在東湖邊,宋代漕使高過題寫其墓碑“魯澹臺子羽之墓”,明代知府范洡重修,清代學使王思訓又立石碑:“先賢澹臺子之墓”。后經多次重修。于此可見春秋時代中原文化對南方的影響。
梅仙亭(吏隱亭)與孺子亭對峙,明萬歷年間(1607)為紀念漢代南昌縣尉梅福而建立。
梅福(字子真),西漢人,官至南昌縣尉,后棄官,先后在梅嶺(一名飛鴻山)和岱山(今青云譜)等地隱居、學道。梅嶺即由此得名,嶺上有“梅仙壇”、“梅仙祠”,為避暑勝地。南宋紹興二年(1132)梅福被封為“吏隱真人”,明萬歷三十三年南昌知府盧廷選建此亭,名吏隱亭(俗稱“梅仙亭”),有題詞曰:“疏草孤忠扶赤漢,湖云千載擁丹青。”因漢高士徐孺子追慕梅福之高節,故孺子宅、孺子亭均與梅福宅、梅仙亭相距很近。
名醫喻嘉言墓離孺子墓不遠,他是新建人,清軍入關后,隱居山林寺廟,專攻醫道,被譽為神醫,并著有《醫門法律》、《寓意草》、《尚論篇》等。清道光十年(1830)于其墓前立石碑“明先醫喻嘉言先生肉身”,左右碑刻:“奉邑從善鄉弟子余紹珩沾恩敬置”、“大清道光十年庚寅歲八月立。”后又多次修葺。
此外南昌古墓尚有三國時小蘭村古墓、寧王朱權墓、婁妃墓等等。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張家界·張家界探“閨”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錢塘江·怒潮壯觀天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