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趙州橋·天下第一橋
趙州橋,因傳此橋為普陀山安濟和尚捐資、匠師李春所建,故亦名安濟橋;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又俗稱大石橋。趙州橋在趙縣城南五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于隋朝大業年間(605—608),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二十八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里,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減少橋身自重,并節省石料。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美觀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在主拱頂上雕有龍頭(標榜吸水獸)的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帽石)點綴于橋側。趙州橋在中外橋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設計及工藝之獨特,堪稱世界石拱橋梁的典范,稱之為“天下第一橋”是當之無愧的。
趙州橋的精巧贏得了許多文人墨客的詠嘆。人們把它比作“新月”、“玉環”、“長虹”、“蒼龍”,說它“力將岸爭,勢與空斗”,“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宋人杜德源更有“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過,驛馬馳驅萬國通,云吐月輪高拱北,雨添新水去朝東”之句。
魯班造橋仙人試
據唐中書令張嘉貞撰寫的《石橋銘序》載:“趙州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據考證,趙州橋確系隋代匠師李春和眾多石匠集體建造。千百年來,趙州橋成了名聞中外的優秀建筑,被譽為華北一寶,所以自宋代以來,廣泛流傳著魯班修橋的神話故事。
古時候,洨河水一到夏季和秋季,常常泛濫成災。平日里兩岸百姓只靠木船擺渡,很不方便。傳說一天夜里,月光皎潔,魯班趕著羊群來到洨河邊。瞬間,羊群化作各種各樣的石頭。魯班揮錘動工,至拂曉時分,一座雄偉的大石橋橫跨洨河兩岸。“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約了柴王爺一同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里裝著日、月。柴王爺推小車在后,車上裝著五岳名山。橋面上,毛驢上坡吃力,留下了幾個深深的驢蹄印;小車過重,車輪碾下一道深溝。柴王爺用力過猛,右腳一打滑跪在橋上,留下了一個大大的膝蓋印;大橋下面,魯班用力托住橋身,留下了一只大手印。這些痕跡保留至今。
后來,秧歌劇《小放牛》里這樣唱道:
《天下第一橋》古詩句出處:趙州橋來魯班爺修,/玉石欄桿是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道溝……
“小石橋看花草”
永通橋又稱小石橋,在趙縣西門外清水河上,與聞名中外的安濟橋結構形式完全一樣,只是大小不同。永通橋也為單孔石拱橋,建于金代明昌年間(1190—1195)。全橋跨度約26米,橋寬約6.3米,由二十一道石拱組成。大拱上也同樣伏著四個小拱,每個小拱也有二十一道拱圈,不過其小拱與大拱幅度之比,大于趙州大石橋,這是匠師們因地制宜的妙用。
永通小石橋與安濟大石橋相距五里之遙。當地有謠云:“大石橋看功勞,小石橋看花草”,意即大石橋看的是在橋梁史上的創新,小石橋看的是精美的裝飾。現存的欄板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欄板兩端雕成斗子蜀柱,上有優美的浮雕,雕著人物和奇禽異獸。另一類是以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花板為兩幅鳥語花香畫。
俗傳魯班修大橋時,其妹魯姜修小石橋,兄妹爭勝,限一夜完工。魯妹技藝不如其兄,只得處處仿造大石橋,天將拂曉,工猶未竣,幸得天神暗中相幫,妹竟勝兄,且有些部分較大橋尤為精美。歷代文人學士題詠甚多,其中以宋代杜德源的詩最為有名:“并架南橋具體微,石材工跡世傳稀,洞開夜月輪初轉,蟄啟春龍勢欲飛。”
另有說,此橋為魯班的二徒弟永聰所造,因此小石橋名永聰橋。時間長了,人們叫溜了口,就叫成了永通橋。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孔廟·天子之師素王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