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離原上草·呼和浩特之旅·大召·呼和浩特召廟之最
大召在呼和浩特舊城,蒙語名“伊克召”(大廟的意思),為它是明代時的阿勒坦汗所建,所以又稱“阿勒坦汗廟”。大召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為無量寺,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明代建筑的大殿及銀佛像,至今保存完好。
藏漢結(jié)合式的建筑
大召是呼和浩特最早且最大的寺廟,為藏漢結(jié)合式建筑。平面布置分為東、中、西縱向三列,為典型的漢廟形式,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
東邊一列俗稱東倉,東北隅原為喇嘛印務(wù)處所在。西邊一列,俗稱西倉,有乃春廟、廟倉、喇嘛住房等。中間一列為寺廟主體部分。山門朝南,檐下高懸“九邊第一泉”名匾。大殿是整座廟中唯一的藏漢結(jié)合式殿宇(其他為漢式),殿內(nèi)的梁架結(jié)構(gòu)仍保留著明代的原樣。它由緊緊相連的經(jīng)堂和佛堂組成。經(jīng)堂前的東西階下各有一尊空心鐵獅,蹲坐在方形漢白玉石座上,翹首嘶吼,為明天啟七年(1627)鑄造。經(jīng)堂為單檐歇山頂,外部圍以藏式女兒墻,雙層歇山頂?shù)姆鹛门c之緊緊相連。佛堂正中端坐著三尊巨型銀佛(如來、釋迦牟尼、彌勒),稱“三世佛”,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大召因此又稱銀佛寺。佛頂有“萬人鏡”,輝映殿堂;東西兩側(cè)為觀音菩薩像。銀佛左右為宗喀巴、達賴三世和達賴四世的銅像。此外,大殿內(nèi)還存有一百零八部《甘珠爾經(jīng)》(大藏經(jīng))及樂器、法器、供器等珍品。
阿勒坦汗與大召
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了蒙古。明朝建立后蒙古又趨分裂,直至1473年韃靼的巴圖猛克即汗位,號稱達延汗,平定諸部,重新統(tǒng)一了蒙古。1510年,達延汗將漠南蒙古分為左右兩翼。阿勒坦汗是達延汗的孫子,分管其父(達延汗的三子)手下的一萬戶即土默特十二支,擁有十萬騎兵,實力極強,成為右翼事實上的首領(lǐng)。后來他強迫蒙古大汗小王子授予他“索多汗”稱號,所以也被稱作汗。阿勒坦汗的功績主要有三:促進蒙古地區(qū)與中原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與交往;在內(nèi)蒙古一些地區(qū)興建城鎮(zhèn)、發(fā)展農(nóng)業(yè),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喇嘛教在蒙古族中的傳播。阿勒坦汗與喇嘛教的接觸始于十六世紀中葉三次西征甘肅、青海。隆慶六年(1572),他主動請求明政府派遣西藏喇嘛來傳教。萬歷六年(1578),阿勒坦汗親赴青海,與應(yīng)邀前來的達賴三世會面,并許愿回去后用寶石金銀裝飾釋迦牟尼佛像。萬歷八年(1580),阿勒坦汗在興建歸化城(即呼和浩特舊城)時,同時興建一座召廟,明廷賜名“弘慈寺”,即今天的大召。阿勒坦汗大興喇嘛教,無非是想借此控制各部領(lǐng)主,維持蒙古社會內(nèi)部的安定。因為喇嘛教標榜消弭“血肉相殘”,使“大眾共享太平”。喇嘛教的傳播,鞏固了蒙古族封建主的統(tǒng)治地位,雖然大量人力財力耗費于佛事活動中,妨礙了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長,但對鞏固蒙古族的安定統(tǒng)一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萬歷十四年(1586),繼承汗位的阿勒坦汗之子僧格杜陵汗邀請達賴三世來呼和浩特,為大召的銀佛舉行開光法會。從此以后,大召的影響和聲譽日盛,成為當時呼和浩特最大的寺院。
“皇廟”位尊勢盛
大召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顯赫。1632年,后金皇太極戰(zhàn)敗蒙古最后一代大汗林丹汗,攻占呼和浩特,金兵在城中縱火,唯剩大召等廟宇未毀,皇太極就住在大召。清崇德五年(1640),皇太極又命新任命的土默特都統(tǒng)古祿格楚琥爾重修大召,改“弘慈寺”名為“無量寺”。順治九年(1652),清世祖迎達賴五世赴北京,路過呼和浩特,即駐蹕大召后面的五間樓??滴跄觊g寺院又裝修一新,殿頂改換為琉璃瓦,還用黃金鑄一“皇帝萬歲”的牌位,特設(shè)“皇帝寶座”,供在銀佛前。此后,大召便被尊為“皇廟”。清廷還規(guī)定,每年正月初一,綏遠將軍、土默特都統(tǒng)等文武官員都要到大召朝拜皇帝牌位,一直沿襲到清末??滴醵哪?1685),清廷在大召設(shè)喇嘛印務(wù)處,任命朋蘇召的伊拉古克三活佛為呼和浩特掌印扎薩克大喇嘛,統(tǒng)轄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而且給予他直接向皇帝上奏章的特權(quán)。當時大召喇嘛定額為八十名,但實際人數(shù)遠遠超出。直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小召的托音二世被委任為呼和浩特掌印扎薩克大喇嘛,大召的地位才趨于衰落,并逐漸被小召和席力圖召廟所取代。即便如此,它仍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靈巖山·吳越弦歌館娃宮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社稷壇·四方五色社稷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