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濟(jì)南之旅·蒲松齡故居·《聊齋志異》的故鄉(xiāng)
在淄博市淄川區(qū)黌山南麓,有一個叫蒲家莊的幽僻山村,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的故居便坐落在這個山村里。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出生在蒲家莊一個破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自幼隨父讀書,聰慧過人,十九歲“初應(yīng)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考中秀才,受到當(dāng)時山東學(xué)政施閏章的賞識。施閏章稱贊他“觀書如月,運筆如風(fēng)”。但以后在鄉(xiāng)試中卻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時才依慣例成為“歲貢生”。一生中,他三十歲前在家讀書,中年除一度在江蘇寶應(yīng)縣作幕賓外,都在離家不遠(yuǎn)的西鋪村畢家私塾授徒,七十一歲撤帳歸家。在文學(xué)上,他最大的成就是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寫成《聊齋志異》。這部收存四百九十一篇故事的巨著借寫花妖、狐魅、鬼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諷刺鞭撻了貪官虐吏、豪強劣紳,對黎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他在這部書的《自志》中道明寫作動機:“集腋成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這部書動筆于青年時代,四十歲時已初具規(guī)模,后不斷補充,直至年屆古稀。
故居為四進(jìn)院落,門楣上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蒲松齡故居”。院里瓦舍茅屋相間,花叢瓜架錯落,具有書屋、農(nóng)舍特有的情趣。書房“聊齋”里,高懸已故蒲松齡研究專家路大荒手書的“聊齋”匾額,匾下是蒲松齡七十四歲時身著公服、手捻銀須的畫像。畫中蒲松齡神采飄逸,但眉宇間微露悲憤感慨。其上有蒲松齡親筆題詞二則。其一:“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業(yè)對爾孫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巳九月,筠囑江南朱湘鱗為余肖此像,著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為百世后所怪笑也。”畫像兩側(cè)有郭沫若手書楹聯(lián):“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室內(nèi)陳列蒲松齡當(dāng)年在西鋪村設(shè)館時用過的桌、椅、床、幾等家具,及兩方端硯、各種石景。聊齋著作展室里,展放著幾百種不同版本的聊齋。其中有半部《聊齋志異》手稿的影印本,傳說由蒲松齡的長男蒲箬一支留傳下來;有1880年英國希·阿·格里斯譯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還有新版《蒲松齡集》上下兩卷,以及蒲松齡的詩、詞、文、俚曲、雜著等各種傳抄本。
山東淄博蒲松齡故居內(nèi)“聊齋”
聊齋正房后面新建六間展室,展出了關(guān)于蒲松齡的各種論文和專著,以及當(dāng)代名人為蒲松齡故居的題詞、書畫等。其中有胡厥文的題詩:“若若宏才未得申,揮毫弄墨染風(fēng)塵;意彌情摯開金石,天順人和狐鬼訓(xùn)。繡口錦心無若有,生花彩筆假擾真;千篇恩愛悲歡劇,易俗移風(fēng)勸世人。”作家老舍的題詞:“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蒲松齡故居往東200米處,便是著名的柳泉。柳泉原名滿井,過去,這里翠柳籠蓋,井水外溢,風(fēng)景宜人。相傳蒲松齡曾在此設(shè)茶備煙以等待過往行人,聽他們談狐說鬼,搜集寫作《聊齋》的素材。作者在書的《自序》中也寫道:“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同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伙。”這也證明故事多采自民間。因蒲松齡愛戀這個地方,故自號“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綠柳依舊,旁有石碑一通,上書當(dāng)代文學(xué)家茅盾所題“柳泉”二字。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滇南之旅·景真八角亭·《召樹屯》與《葫蘆信》
下一篇:蕭蕭大漠風(fēng)·蘭州之旅·祁山堡·一代名相六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