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貴陽之旅·花溪·“花仡佬”靈秀地
花溪,位于貴陽市南郊17公里處,原名“花仡佬”。明末清初,這里雜居著漢、苗、布依、仡佬等族的人,其中仡佬族人最多。仡佬族婦女服飾花俏美麗,被稱花仡佬,因此兩岸住著仡佬人的花溪也被稱為花仡佬。花溪風貌富于天然韻味和田園情趣,溪水澄澈,蜿蜒流淌,水中倒映著流云、樹枝、花卉,溪畔有麟、鳳、龜、蛇四山,小巧玲瓏,各有妙趣。整個花溪綠樹成蔭,百花爭艷,田疇交錯,籬舍參差,常年洋溢著春光,飄散著芬芳。有人說,如果把貴陽比喻成一位姑娘,花溪便是她頭上插著的一朵鮮花。傍晚,這里可以看到少數(shù)民族青年男女穿著美麗的民族服裝,吹竹笛、蘆笙,唱歌,跳舞,富于獨特格調(diào)的民族風情給花溪添色增彩。
貴州貴陽花溪
花溪的開發(fā)主要在清代。康熙年間,附近青巖鎮(zhèn)出了位大學者——《康熙字典》編纂人之一周起渭(字漁璜,號桐野)。他在京曾寫了一首描述家鄉(xiāng)美景的詩,并托一位畫家根據(jù)詩意作了一幅《西崦春耕圖》,遂使這里風光名聲遠揚。道光以后,當?shù)夭栒?今吉林村)私塾教師周奎家六十五年間出了兩個翰林、三個進士、兩個舉人,成為附近有名的“書香門第”。周家先后在麟山建樓,龜山筑閣,蛇山種柏,綴以雙亭,并在河中疊石為坎,堵水為潭,疏淺渚為洲,修隙地為嶼。周奎的長子周石藩還于溪傍建了一座別墅,名“借花草堂”,自此花溪園林初具規(guī)模。
1945年5月8日,作家巴金和蕭珊在這里的“小憩”旅社舉行了簡樸的結婚儀式。那時他倆已戀愛八年,從桂林來到花溪結婚。離開桂林時,巴金委托他的兄弟散發(fā)了一份“旅行結婚”的啟事。那天晚上,他們沒有請客,兩人只在飯館買了一只雞、兩樣小菜,就坐在煤油燈下對飲談心,追述“過去的事情”,展望“未來的日子”。
彩線繡出花溪景
在花溪的各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不少美麗的傳說,布依族傳說,以前花溪一帶是一片荒山野嶺。這里住著父女倆,心靈手巧的女兒名叫孃花。不遠的地方,還住著當年射日英雄迪進的后代迪萬,他腰圓膀粗,力大無比。有一年剛過“六月六”,接連下了七天七夜瓢潑大雨,孃花的家鄉(xiāng)變成一片汪洋。孃花扶著阿爹上了高山,迪萬卻被巨浪推到一座光禿禿的石山頂上。怎樣才能退洪水呢?迪萬在睡夢中聽見祖先迪進說:“退洪水只有去云南摩天嶺,從神仙那兒借來攆山鞭。”又聽見東海龍王三太子說:“明天一早,我來這里石山水邊,你騎著我就可到云南。”迪萬心中喜歡,天一亮就跑到石山腳,果見水中有條金龍。他跨上龍背,飛到云南摩天嶺。在那里,一位白胡子老公公給他一支攆山鞭,讓他攆山填海,還囑咐他說:“你們只要織成九百九十九丈長的飄帶鋪在家鄉(xiāng),再繡一個圖案照著打扮,你們家鄉(xiāng)就會變漂亮的。”迪萬揮鞭攆山,填海疏河,回到家鄉(xiāng)與孃花重逢。他把老公公的話告訴孃花,孃花就架起紡車,和姊妹們一起織出九百九十九丈白布。迪萬用力一拋,白布變成一條碧綠的溪水,在大地流淌。孃花又拿出一塊白布,繡出繁花綠樹,良田村落……迪萬和大伙就按照這個圖案在溪邊栽花栽樹。一代又一代,不斷為家鄉(xiāng)增添新的色彩。于是,溪水兩岸,百花爛漫,四季飄香,人們就把這里取名為花溪。摩天嶺的金毛獅子和東海龍王三太子看見花溪風景秀麗,也來到這里落戶,就是“望天獅子山” (“麟山”)和“臥龍山”(“蛇山”)。
半黃半綠金銀潭
花溪河上游的湖潮一帶,有九十九個深潭,最奇特的是金銀潭。潭雖不大,水卻深不見底,而且潭水一邊黃一邊綠,因此叫金銀潭。
相傳,古代深潭邊有座廟宇,廟里有一口純金制的大鐘,和尚把它當作鎮(zhèn)山之寶。有一年,天下大亂,官盜勾結,想搶走這口金鐘。和尚聞訊,含淚把金鐘沉入潭底。眾賊奔到潭邊,要錢不要命的賊首,灌了一肚子酒就跳下潭去撈寶,不一會兒漩渦里卻卷出他的尸體,眾賊嚇得四處逃散。又過了好多年,從外地來了一個“別寶客”,知道撈寶要靠母豬龍,便化十兩銀子買來一只“母豬龍”——一頭小豬。他把豬趕到潭邊,母豬龍扎進水里,果然把金鐘拱出水面。但由于喂養(yǎng)時間不夠(差一天才夠一百天),它氣力不足,金鐘快拱到岸邊時又沉了下去。母豬龍不住地拱,把一邊潭水攪得渾黃,另一邊潭水卻仍碧綠。從此人們就把這潭叫金銀潭。據(jù)說直到現(xiàn)在,天晴時還可以看見潭中金鐘晃動,母豬龍還在下面拱動呢!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后藏之旅·南北薩迦寺·“第二敦煌”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錦繡”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