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fēng)·蘭州之旅·興隆山·隴右第一名山
興隆山,古稱爭秀山,位于榆中縣城西南5公里之處,距蘭州約60公里。據(jù)清代道士劉一明《棲云筆記》記載,唐宋時(shí)山上廟宇甚多,香火旺盛,后因神廟被焚而冷落。清康熙時(shí),“浙有善士重建,士人以其山敗而復(fù)興,遂以興隆名”。
興隆山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yù)為“隴右第一名山”。曾在興隆山隱居的南宋道士秦致通有詩贊此山風(fēng)光:“倚山危崖貼重崗,細(xì)路縈回石磴長。”山上到處可見云杉、松、樺、楊、柳和杜鵑等植物;還出產(chǎn)罕有的治癌良藥——七葉一枝花,可清熱化毒,消腫解痛。每年農(nóng)歷六月六日,山上還有廟會,為期六天,朝山趕會者達(dá)十多萬人。
興隆山屬祁連山東延部分,由對峙而立的東西兩峰組成。東邊為興隆山,林木蔥郁。西邊為棲云山,狀如圓錐。相傳興隆山有勝景二十四處,八處最佳,即棲云仙閣、興隆爭秀、云龍臥橋、通天石柱、太白溫泉、自在石窩、混元瓊閣、仙人坐峰。興隆爭秀指東峰興隆山。太白溫泉在東峰二仙臺斜上方的山彎里,為兩眼冬不結(jié)冰、夏不枯竭的小泉,又稱為“太白泉”、“求子洞”。在“太白泉”附近有一平臺,為太白宮遺址。1938年7月,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靈柩從內(nèi)蒙古伊金霍洛旗遷到宮中娘娘殿,1950年送回內(nèi)蒙古伊金霍洛旗。棲云仙閣指棲云峰,山上原有混元閣、雷祖殿和朝元觀,每逢雨后,殿宇在變幻莫測的云霧中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清代曾有“小蓬萊”、“瑤池景”之稱。在棲云峰山腰一洞內(nèi)有一個(gè)石坑,叫作“自在石窩”,相傳是清代道士劉一明的修心處。棲云峰峰頂有八卦亭,亭內(nèi)有一“通天柱”,為高6尺、寬1尺多的八棱黑色石柱,上刻《道德經(jīng)》、《清靜經(jīng)》等五篇經(jīng)文。通天柱下方為混元閣。據(jù)說此處本為荒禿的山坡,后來化為老道的混元老祖來到這里,用手向四方指點(diǎn),瞬時(shí)草茂林密,石頭變成了羊群。羊兒運(yùn)水的運(yùn)水,馱磚的馱磚,幫老道建造殿宇,等廟宇建成之后,老道就“坐化”仙去了,故人稱此廟為“混元閣”。云龍臥橋即兩峰之間橫跨興隆峽上的云龍橋,橋?yàn)楣靶萎嬂仁浇ㄖ绮屎顼w架。云龍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名為“唐公橋”。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因橋連接興隆、棲云兩峰,取兩山通氣之意,改名為“云龍橋”。由通天柱向東南方俯視,兩峰之間有山崖,如人端坐,此即“仙人坐峰”。此外,山上還有龍爪樹、談道石等景觀和遺跡。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沈園·陸游斷腸處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清西陵·陳德驚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