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大鐘寺·悠悠鐘聲懺悔難
在北京北二環路有一寺廟,名覺生寺,因寺后鐘樓里懸掛著一口有“中國鐘王”之稱的永樂大銅鐘——華嚴鐘而俗稱“大鐘寺”。
覺生寺落成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而大鐘卻鑄成于明永樂年間。這偌大的一口鐘因何而鑄,它與覺生寺又怎么發生了聯系呢?
明太祖朱元璋滅元稱帝,分封諸子各為藩王,四子燕王朱棣與其岳父——朱元璋大將徐達共守北平,連年征戰后終于平定了北方。太祖死后,卻將王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后就打算削奪諸王權力,鞏固自己統治,而朱棣早就蓄成了奪權之勢,未待朱允炆有所行動,他就以“清君側”為由,發動了“靖難之變”,奪取了政權,建元永樂,并將朱允炆謀臣及家族萬人誅殺,殺得血流飄杵。永樂年間,雖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皇帝朱棣卻恐懼萬分,他恐怕那些被殺冤鬼來報復,于是便命他的國師法名道衍的僧人姚廣孝監造一口大銅鐘,在鐘上遍鑄經文,來超度亡靈,懺悔自己的罪愆,永固皇位。
這口鐘在德勝門外鑄鐘廠鑄成,置于漢經廠,一直到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才移至西直門外萬壽寺懸掛,可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它卻躺在地上。陰陽家便說,大鐘屬金,北方屬土,按生克理論,金土相生,因此,大鐘應置于城北。恰巧此時城北覺生寺剛落成,便被選作置鐘之所,并建一鐘樓于寺內。大鐘移至覺生寺,寺名很快被俗稱大鐘寺代替,寺廟從此也聲名遠播。每當旱年,人們都在此做祈雨道場,大鐘一響,聲聞數十里。
這口鐘名“華嚴”,鐘體高6.75米,外徑3.3米,鐘唇厚18.5厘米,鐘內鐘外遍體經文。外面是《諸佛如來菩薩尊者名號集經》、《彌陀經》、《十二因緣經》,里面是《妙法蓮華經》,鐘唇是《金剛般若經》,蒲牢鑄的是《楞嚴經》,共計有經咒十七種、二十三萬余字,卻恰恰沒有《華嚴經》。經文字體恭楷,端莊、工整、遒勁,分布勻稱,相傳為明初書法家沈度手筆。
這口永樂大鐘,創造了許多奇跡。第一奇是它的鑄造運用的是我國優秀的傳統工藝——無模鑄造法,一次澆注而成。鐘體絕少氣孔砂眼,工藝達到極高水準,輕擊時圓潤深沉,重擊時渾厚宏亮,穿透力強,衰減緩慢,因而傳播極遠。第二奇是它的運輸。大鐘重達4615噸,在當時條件下,屢次移動是如何完成的呢?據說,為了移動大鐘,人們在必經之路上,每隔一里就挖一口井,沿途再挖出淺溝,待到寒冬降臨,就將井水注入淺溝,使它結冰,再將鐘置于冰路上,用畜力拉動。這辦法堪稱一絕,但它所耗人力物力之巨,也令人咋舌。第三奇便是它的懸掛技術。4000多噸的大鐘,懸掛在兩層鐘樓內,懸掛的架子用粗木架成,而蒲牢處卻只穿進一根長1米、高14厘米、寬6.5厘米的銅穿釘。就靠它將4000多噸的鐘體與鐘架梁柱聯結,高掛了幾百年。據測定,這根穿釘恰好可承受4000多噸的剪切力,并能保證鐘體與鐘紐的合理比例。人們發現,古人為防止由于穿釘表面不平造成局部應力的加大,還在穿釘內部鑄進了一根相當于低中碳鋼的芯子。幾百年來,懸鐘的架子不走樣,銅穿釘也毫無損傷,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跡。大鐘地下還有一個約70厘米的深坑,呈八角形狀,既降低了鐘樓高度,又能看到內壁字跡。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漢中之旅·張良廟·急流勇退留芳名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定王臺·慈鳥啞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