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太廟·左祖右社天子宗祠
太廟是八廟之一,位于天安門東側(cè),與西側(cè)的社稷壇構(gòu)成“左祖右社”的規(guī)制,是供奉祖先之所。《易經(jīng)》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就是至高無上的原始,所以皇帝的家廟名“太廟”。太廟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供明朝皇帝朱姓祖宗朱元璋、朱棣等人。清兵入關(guān),愛新覺羅·福臨做了順治皇帝,將其先輩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的牌位從盛京(沈陽)請到北京,供奉在太廟里,將朱家皇帝的祖宗請到了位于今阜成門內(nèi)大街的歷代帝王廟供奉,太廟成了清王朝祖宗的一統(tǒng)天下。
太廟的平面圖為南北方向,長方形,總面積近14萬平方米,長475米,寬294米,格局勻稱。圍墻三重,門正南,紅墻黃瓦。第一重墻有一座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太廟南門,門前有一座有石護(hù)欄的三孔石橋。圍墻西面有三座門,最南一座稱太廟街門,共五間,通到天安門里;中間一座稱太廟右門,亦稱神廚門,共三間,通到端門里;北邊一座叫太廟西北門,通午門外闕左門。三座門皆座東朝西。第二道圍墻長272米,寬208米,它的正門是琉璃磚門,墻內(nèi)正面有七座單孔石橋,各橋兩側(cè)有漢白玉護(hù)欄,橋下原無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才引金水河水經(jīng)橋下流過。七座橋東西并排展開,東西端橋北,各有一黃琉璃盝頂六角井亭。第三重圍墻正門有五間,門內(nèi)外列戟一百二十支,故稱戟門,戟門以內(nèi)才是太廟的主要建筑。三進(jìn)院落,最南邊是前殿,也就是太廟,面闊十一間,進(jìn)深四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梁柱外都包鑲沉香木,其余木構(gòu)件,皆用金絲楠木制成。明間、次間的殿頂、天花、四柱貼赤金花,不施彩粉,地鋪特制的“金磚”(大型方磚)。大殿以三層漢白玉須彌座為基,稱“三臺”,殿前有月臺,每層圍以漢白玉護(hù)欄,望柱頭浮雕龍鳳紋,正面的白石丹陛上,分別雕獅子滾繡球、海水、海獸紋飾。每年歲末大祭,就將廟里供奉的帝王神主木牌移到這里,舉行“袷祭”。前殿東廡十五間,供奉有功的皇族神位,西廡十五間供奉功臣神位。中殿、后殿皆為黃琉璃瓦廡殿頂?shù)木砰g大殿。中殿也叫寢宮,清朝皇族在此供奉太祖(天命)、太宗(天聰)、世祖(順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十位帝王的神主。兩廡配殿存放祭器。后殿供奉的是皇帝遠(yuǎn)祖的神主,叫“祧廟”,用一道紅墻與中殿、前殿隔開。
太廟的祭典頻繁而糜費,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一、十月初一、皇帝生辰忌日、清明節(jié)、七月十五、歲末都要舉行袷祭,祭典由禮部和太常寺負(fù)責(zé)。
李自成攻克北京,一把火燒了太廟,順治六年(1649)、乾隆元年(1736)又大修,乾隆四年(1739)竣工。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寶雞之旅·寶雞·川陜咽喉處周秦發(fā)祥地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陽·巴陵·巴丘·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