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碑林·中國四大碑林之冠
中國歷史上曾有四大碑林飲譽天下,即西安碑林、山東曲阜的孔廟碑林、四川西昌地震碑林、臺灣高雄的南門碑林。其中當以西安碑林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
西安碑林在西安城南原隋唐國子監所轄之孔廟內。碑林創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經歷代不斷擴大,現收藏有從漢代到清代的碑石共二千三百余件,包括七座大型陳列室、八座游廊和八座碑亭。碑林前的一座兩層飛檐亭閣上有兩個工整厚樸的金色大字“碑林”,傳為林則徐被流放新疆路經西安時留下的墨跡。西安碑林是我國集中保存漢唐以來碑石、墓志時間最早和數量最多的地方。大量的豐碑巨石還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雕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碑林的書法作品展示出我國書法藝術發展演變的梗概。
西安碑林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清代嘉慶七年(1802)的一塊《重修西安碑林記》中。在這之前,這里曾被稱為碑樓、碑亭等,名稱的變化,表明碑林的滄桑經歷。
碑林的建置歷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唐昭宗天祐元年(904),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小長安城時,為防止一些重要碑石丟散遺失,將它們集中起來,遷至唐皇城尚書省的西隅。一般認為這次遷的是《石臺孝經》。此后四至五年,劉郇又將《開成石經》遷于此。至宋,在漕運使呂大忠等人的倡議下,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將全部石經和其他重要碑石移于府學北面(即今碑林所在地),《京兆府新移石經記碑》記載了這次遷移情況。以后歷代都有增添,形成現在的規模。
碑林中的許多碑刻記載了我國古代中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史實。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用漢文和敘利亞兩種文字記載了唐時基督教一派的景教(聶斯脫利教派)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此碑還有一番傳奇式的經歷。唐會昌五年,唐武宗滅佛時,景教寺院也被毀,此碑埋沒于地下。七百年之后的明天啟三年(1623),被偶然發現,但無人了解它的歷史價值,曾一度被拋在荒草曠野之中。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丹麥人荷爾漠來到西安,企圖盜走此碑,未能成功,便請人復制了一塊假碑運往倫敦,現在荷爾漠的假碑仍在倫敦。美國、日本也有此碑的仿制品。由于此碑的重要史料價值,世界上出版了不少研究它的專著。唐代的《中尼合文之陀羅經幢》是我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往來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了一個印度僧人在中國的傳教生涯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系。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常州·中吳要輔八邑名都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清真大寺·中國式的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