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瞿塘峽·“夔門天下雄”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三峽,指長江中三段既斷開又貫通的天險,西起四川奉節白帝城,東迄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三峽沿途旅游風景點、古文化遺跡不勝枚舉。它們以不同的風貌構成了一軸絢麗多彩的天然巨型畫卷。
三峽之名,始見于晉代。左思《三都賦》之《蜀都賦》有“經三峽之崢嶸”句。但直到宋代以后,三峽才成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專稱。而三峽形成的歷史,卻要追溯到幾千萬年前。三峽,是地球變遷史上一頁壯麗的詩篇。
瞿塘峽一名廣溪峽,又名巴峽。唐代楊炯詩曰“廣溪三峽首,曠望兼川陸”(《廣溪峽》),杜甫則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詩句。此峽據三峽西端,長8公里。峽口懸崖陡立。峽北岸赤甲山,因傳古代巴人屯赤甲軍于此而得名。山腰有一飛泉,人呼“圣姥泉”。相傳古有孫姥姥,為解商旅纖夫無水之苦,手鑿而成。南岸山色如鹽,因名白鹽山。二山夾抱如門,又因此地古屬夔子國,故名夔門,“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自古為川東咽喉。江流至此,回旋往復,“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形成名列蜀中四大奇觀之一的“夔門天下雄”景觀。南岸絕壁上多歷代石刻,其中孫元良行書“夔門天下雄,鑒機輕輕過”、李浩端篆書“巍哉夔門”、行書“夔門·瞿塘”格外醒目。張伯翔“瞿塘”5尺見方,趙碩《宋中興圣德頌》九百八十余字,大者寸五,小者如指,皆為珍品。
四川長江三峽
臨江絕壁上,有一排“之”字形石孔,直達山頂,人稱“孟良梯”。相傳北宋時奸臣害死楊繼業后,藏尸絕頂。楊的愛將孟良為盜尸回去加以安葬,夜間在此鑿孔修道造梯。護尸的和尚偷學雞叫,嚇跑了孟良。孟良知道中計后,把和尚一箭射倒,懸掛在半山腰,化為石頭,人呼“倒吊和尚”,與“孟良梯”同為一景。“孟良梯”那未完成的石梯。
風箱峽峽頂有狀似風箱之物,傳為魯班大師存放工具處。據說古夔州知府有女,嗜琴如命。一日琴壞,無處能修。女不食不飲,氣息奄奄。有一小木匠冒險攀上絕壁,找到風箱中魯班造的古琴相贈。實際上,風箱乃古代巴人懸棺,近年中曾有人從中發現巴人遺骸和銅劍。
峽口江心原有一長40米、寬15米的燕窩形巨石,俗呼“燕窩石”,冬春時出水20丈。水流至此極亂。舟人經過時多猶豫不決,故名“猶豫堆”,諧音“滟澦堆”。巖上刻“對我來”大字。舟人相傳:舟對石行則無恙;避石行則觸石而碎。古有民謠:“滟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滟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歷來為川江行船天險。傳說女媧補天時,曾用彩石把一條妖夔鎮在此處江底的洞中。大禹治水時,又用巫山神女編織的寶圈捆住它的手腳。有一年,一個青年潛水,在江底遇一美女,向他打聽大禹的消息。他曾聽說美女為妖夔所變,遂將其刺傷,并用寶劍封住洞門。每當妖夔伸手抓劍時,江面就波濤洶涌,行舟傾覆。直至1958年,滟澦堆被炸掉,此處水域才變通途。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小喬墓·“可憐同有未歸魂”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湘西草堂·“天下士非一鄉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