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華山之旅·龍門·黃河咽喉處鯉魚登龍門
龍門位于韓城市城北約30公里,跨黃河東西兩岸,是黃河的咽喉。黃河流經龍門山,兩岸懸崖峭壁,形勢如門闕,“唯有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龍門又名禹門,是《禹貢》所載大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之處。相傳從壺口到龍門之間的河道,都是當年大禹劈山引水所鑿。以前龍門山上曾建有大禹廟,抗戰期間被日機炸毀。據《韓城縣志》載,龍門山石崖上,曾刻有斗大的“龍門”二字,現已不存。
龍門兩岸山石聳峙,河道狹窄,黃河奔流其間,波濤洶涌,濁浪排空,濤聲如雷,出龍門則一瀉千里。韓城八景之一的“禹門春浪”即指此。前人有詩贊曰:“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又有詩:“龍門屹立兩山中,積水奔騰勢不窮,駭浪三層迷上下,怒濤一瞬辨西東。”龍門還有冰橋奇景,每年大雪時河水封凍,驚蟄時才解凍。冬天人畜在冰橋上能通行無阻。
龍門自古為秦晉交通要沖。相傳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就是從這里渡過黃河,直搗幽燕,進入北京的。
龍門以下水面展寬,水流平緩,龍門以內卻是驚濤駭浪,水流迅急,魚類上游至此,很難通過。因而有能夠游過龍門者,便可化而為龍的傳說。《三秦記》記載有大魚集龍門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下者為魚的神話。“每歲季春有黃鯉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之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鯉魚過龍門而化龍,因此“鯉魚登龍門”成為吉祥用語,唐代官場中的“燒尾宴”即是取神話之意,演繹而來。
登龍門也用來比喻得到名人的援引而增長聲譽。《后漢書·李膺傳》載,東漢李膺文采出眾,被時人譽為天下楷模,文人學士能夠受其親自接待的,名曰登龍門。李白《與韓荊州書》中有“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之句,即是此意。科舉時代也稱會試得中為登龍門。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南寧之旅·鵝泉·鵝山與鵝泉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太陽島·黃金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