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大名府·路不拾遺說大名
大名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南政治、軍事重鎮,亦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春秋初屬衛后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屬邯鄲郡,漢屬冀州魏郡,至宋時,建陪都北京大名府,一代名相寇準曾長期坐鎮于此指揮宋軍與遼兵打仗。元設大名路,明洪武初罷路為府,清屬京師,民國初屬直隸大名道,1928年道廢,大名縣直隸于河北省。
在大名境內,今存文物勝跡頗多。在城東偏北3公里處的五里屯村,有建于唐代的“狄梁公碑”。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動,朝廷委狄仁杰為魏州刺史,鎮守大名,契丹兵聞之慌忙退走。地方百姓為狄仁杰立生祠及碑,以為紀念。城北七里店鄉康堤口村,有立于唐龍紀元年(889)的“羅讓碑”。羅讓為唐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羅宏信之父,曾廣施恩澤于百姓,故邑人立碑以為紀念。城北門外500米處有立于五代后晉天福元年(936)的馬文操神道碑。馬文操為五代晉尚書左仆射兼御史大夫。這三通碑現均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大名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僅文物勝跡豐富,而且具有傳統的優良民風。比如至今仍鮮活于人們口頭的“路不拾遺”就出典于大名境內。據《舊唐書》記載,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大名一帶),不小心丟失了一件心愛的衣服。他走了幾十里才發覺,心里頗為著急,有人見狀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想:“這如何可能?”轉而又想:找找也無妨。于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丟失的衣服。這件事以后逐漸傳開,“路不拾遺”成了一個成語。“路不拾遺”又作“道不拾遺”,常常用以說明國家安定,人們思想品德高尚,社會風氣良好。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嚴復墓·赫胥黎的中國同道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海南之旅·天涯海角·路險灘荒海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