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甑皮巖·新石器文化遺址
從桂林市中心往南約9公里,有一座石灰巖孤峰,叫獨山。獨山有一巖洞,站在山前看,洞口如同蒸糕使用的甑罩(俗稱甑皮),故名甑皮巖。近年來在這里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
甑皮巖曾是古人類生活的地方。這里洞側小巖洞里有一條地下河,可以飲用,具有適合古人類居住的自然條件。隨著時代的緩慢發展,人們搬出了洞穴。于是,它又成為埋葬古人類的場所。經過漫長的歲月,洞頂裂隙滲出飽含碳酸鈣的水珠不斷地落在洞底,日積月累,水分蒸發,形成一塊厚0.4至0.8米的碳酸鈣積淀板,覆蓋在了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上。
1973年6月,遺址開始第一次發掘。1974年和1975年,又進行了兩次補充性發掘。從中發現三十多具古人類遺骨(其中十四具比較完整)。葬式除側身屈肢葬和二次葬外,較多的是屈肢蹲葬。屈肢蹲葬者葬時當被捆扎。據民族學材料,古代有用布袋裝尸的習俗,或許可解釋這種葬法。還有婦嬰合葬。并發現大量的動物骨骼,當為古人類食用后丟棄的。內有梅花鹿、赤鹿、蘇門羚、水牛、椰子貓、食蟹獴、靈貓、豬獾、獼猴和亞洲象等。發現的一個新種,命名為“秀麗的漓江鹿”。其中豬根據骨骼鑒定,已被甑皮巖古人訓養成家豬,飼養期多數在一歲半左右。還有魚類、龜、鱉和螺蚌類介殼。
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碎片。石器磨制的和打制的各占半數。磨制石器有石斧、石矛、網墜和礪石,打制石器有敲砸器、砍劈器、盤狀器、刮削器、石砧和石杵。陶器從碎片可識別出陶罐、陶豆等,主要是夾粗細砂的紅陶和灰陶,多為繩紋,其它有劃紋、席紋、籃紋等,燒制比較粗劣。另有為數極少的泥質紅陶、灰陶。還有骨錐、骨針、蚌勺、蚌飾等生活器具。
從考察分析,甑皮巖遺址分早晚兩期,早期距今約九千年以上,晚期距今約七千五百年。早期地層出土的陶片是國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陶片。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尚處于以采集和漁獵為主、種養為輔的母系氏族社會。甑皮巖遺址是南方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研究我國南方古代民族起源和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生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月牙山·新月照漓水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漢中之旅·褒斜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