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千佛巖·“青衣絕佳”古涇口
夾江縣千佛巖在縣城西北3公里的古涇口一帶,北依懸崖,南臨青衣江。大觀山和依鳳崗隔江分峙東西,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有“青衣絕佳處”之譽。夾江縣名便因此處“兩山對峙,一水中流”而得。
相傳2300多年前,秦惠王徙陜西涇河流域萬戶人家入住南安(今樂山一帶)。不久,秦人思鄉,欲飲涇河之水。地方官吏詭稱此處為“古涇水之南口”,以藉慰人心。移民果信,遂飲此水安居。以后,這里便名“古涇口”。今路邊巖上有古碑,記述其事。明代夾江名儒題刻“古涇口”三字于巖壁高處,今亦歷歷在目。隋代此地出現了摩崖佛教造像,至唐彌盛,延至明、清,共鑿有270多龕、二千四百余軀,遍布懸崖,故又名“千佛巖”。造像今存一百五十余龕,皆雕刻精美,內容豐富。第一百三十五龕中的彌勒坐像,造型、儀態、衣飾與樂山大佛相似或早于大佛,被專家稱為大佛的藍本。巖壁上多歷代名人文士題刻。明代書法家、先后任嘉州知府的袁子讓和郭衛宸書“千佛巖”、“萬象莊嚴”,筆勢蒼勁,大可容席。其余或橫書、豎題,長詞短句及各種書體,滿目于壁。最有趣的,是清嘉慶年間知縣的一張保護文物古跡的告示,正文僅“禁止上下一帶開廠打石如違嚴究”一句,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沿江修建的亭臺樓閣,循千佛巖由東至西綿延2里,儼若畫卷,其中水云閣、萬象亭風格極富民族特色。登此遠眺,可觀峨眉全貌。清代著名學者、詩人王漁陽,曾作詩云“騎馬青衣江畔路,一天風雨望峨眉”。山上有大片的漢代崖墓和魏晉時代僚人居住過的洞穴。距云門不遠處,有大石突兀而立,人呼“諸葛點將臺”。相傳諸葛亮當年南征,在此處閱兵點將。臺為方形,如大平臺,高約4丈,上有斧痕,洞穴點點,傳為當時插放旗幟、設軍帳時所用。其下不遠處有大壩,寬闊平坦,當年蜀軍即于壩上演兵排陣,接受丞相檢閱。游人至此,多登臺遠望,發一番感慨。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銅雀臺·“銅雀春深鎖二喬”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直隸總督署·一座總督署半部盛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