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言情贈友詩歌
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北風夜卷赤亭口①,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②,復逐胡風過鐵關③。
交河城邊鳥飛絕④,輪臺路上馬蹄滑⑤。
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這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岑參在西域所寫的送別詩,有一突出特點,就是往往先以大篇幅描繪出塞外奇景,于詩的結尾處方點出送別之意,所以他的這類送別詩同時也是出色的寫景詩。這首詩大筆縱橫,勾勒出西域地區大雪奇寒的壯麗景色,表現出詩人氣壯山河的闊大胸懷。結尾之處折青松贈別,更顯示了詩人的非凡志趣和與友人之間堅貞不渝的高尚情誼。
“天山”二句以重筆橫出,先描繪出天山的千峰萬嶺,都早已是素裹銀妝,經過大雪的裝點,更顯得崔嵬非凡。而陰云聚積不散,正是一場更大風雪來臨的前兆,為下面的描寫雪景作出鋪襯。“北風”六句,句句挾帶,連續使用六個地名,不僅增加了描景的真實感,也充分寫出了塞外雪景的闊大神奇。天山、赤亭;銀山、鐵關; 交河、輪臺,都在當時西州附近,分布于天山南北,也是詩人及友人當時活動的主要區域。一夜之間,北風驟起,大雪紛飛,連天山上的積雪也明顯變得更厚了,極力寫出雪勢之猛,積雪之多。接著又通過漢月、胡風、鳥絕、馬滑,從各個不同角度描繪出這場大雪的不同尋常。大雪明兼漢月,快逐胡風,連鳥都飛散殆盡,凝雪路滑,馬更不堪行走,不僅渲染了雪勢之大,也暗示出友人此行的艱難,為下面的送行先作出鋪墊。
以上六句著重渲染雪勢之大,來勢之猛。“晻靄”四句通過“虛實”兩種不同表現手法,轉寫大雪帶來的奇寒。滿天大雪整整下了一天,直到天色欲暮之時才算停止,但天空中依然是陰云萬里,慘淡凝結,眼下雪停只是暫時的,而山陰懸崖之間,已經是堅冰千丈,縱橫交錯。可以想見大雪所帶來的奇寒令人觸目驚心。這種景象是詩人由想象而來的,因而是虛寫; “將軍”二句則是由在軍隊生活中實際感受到的,因而是實寫。通過 “虛實”兩種對照描寫,將雪后的奇寒寫足寫透,更可顯示出此次送別的不同尋常。
最后四句,有如畫龍點睛,指出送別本意。而以折青松贈行送別,更是奇思奇想,出人意表。唐人送行詩,觸目可見者都是折柳送別,以至成為當時詩中的熟語套語。詩人不襲人言,實發奇想,以折松代替折柳,不僅語新意奇,而且也正符合此詩中送別時的環境條件。詩人送別,不是在長安,而是在遠處天涯的塞外,季節又是處在隆冬,自然是無柳可折。在大雪的淫威之下,萬木凋零,唯有青松挺拔,迎風斗雪。折松送行,也正可借此激勵友人要有青松不畏嚴寒,不怕風雪的精神,祝愿友誼有如青松,常青不衰。同時表現出詩人不學楊柳隨風飄擺,遇寒凋零,而愛青松堅貞不渝的剛毅性格。前人評岑參 “意奇語奇”,此詩的結尾典型地代表了他的這種特點。
這首詩結構新穎,突破一般送別詩的結構形式,寫送別而以描景為主。描寫塞外大雪奇景及雪后奇寒,意境闊大,景象新奇,開前人所未有,新時人之耳目,結尾之處折松贈行,寓抒情于敘事之中,一洗送別詩纏綿悲戚之態,讀之令人豪情激蕩,感奮不已。
注釋
①赤亭口: 地名,在西州(今吐魯番)東。②銀山: 又稱銀山磧。在西州(今吐魯番)西南庫木什附近。③鐵關: 即鐵門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斯騰湖西。④交河:即西州。在今吐魯番西北,唐天寶之年更名交河郡,治所在高昌。⑤輪臺:在今烏魯木齊市北。
上一篇:《大車(王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其一)》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