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遠士無題六首(選一)》言情贈友詩歌
每嗟相見太匆匆,一片紅箋恨未通。
幾向小梯行細步,為憐宋玉墻石東。
這首詩的作者朱彝尊雖是清初著名的封建文人,對詩歌謳歌男女之間的愛情卻持肯定態度。他認為,五經之首的《詩經》 也寫了好多“春女秋士之思”( 《靜志居詩話》卷八) 。他的長篇愛情詩《風懷二百韻》,就是為其妻妹馮壽常而作的。別人勸他刪除,他拒而不納。在《桂殿秋》詞中,他還大膽地寫道: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最后兩句,被詞論家稱為“低得上《風懷二百韻》 ”。我們認為,這首七言絕句,也同他的《風懷二百韻》一樣,在一定程度上悖越了封建禮教和詩教。它以戲劇性的生活細節,描寫了一位少女渴望得到愛情的心理活動。構思新穎別致,行文生動活潑。
這首詩在結構上采用了引人入勝的倒敘法。前三句集中敘事,用白描法寫了少女嗟嘆、怨恨、登梯的一連串行為 不斷制造懸念,啟發讀者帶著問號猜測她的每一個行為的緣由。最后一句,化用戰國后期楚國文學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的典故,點破了少女上述行為的動機。這樣的結構布局,適應了表現少女內心隱秘的主題需要,是貼切而又別致的。
根據本詩結構的特點,我們還是先從最后一句 “為憐宋玉石墻東” 談起吧。
宋玉 “為人體貌閑麗”,是位風流才子。他在 《登徒子好色賦 中說,他的東鄰有位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這位絕代佳人曾經爬在墻上窺看了他整整三年。本篇借用這則故事,以“為憐” (因為愛)領起,指出所寫女主人公一心追求的是東鄰才貌雙全的男子。同時,也補充了全詩前三句只寫少女行動,未及其貌的不足,點明了她是一位令人心蕩魂飄的極為美麗的女子。
從末一句的 “石墻東”可知,本詩中的少女與東鄰的男子僅隔一道石墻。由于毗鄰的關系,她與意中人曾多次相見。然而,卻沒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首句 “每嗟相見太匆匆”,寫的就是她由此而產生的嘆惋。生活在男女自由平等的現代讀者,很難理解這一句詩所寫的情景,往往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既然是鄰居,又多次相見,為什么不能傾心交談呢?封建社會的青年男女沒有交往的自由,戀愛的自由?!疤掖摇比?,如實地描寫了那個時代青年男女相遇時,怕遭人非議,心慌意亂,急促告別的窘態。這樣的相見,連談情說愛的氣氛也沒有,她怎能冒失地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慕呢?這一句的 “每嗟”二字表明,她的內心多次經受了痛苦的折磨。見一次東鄰的男子,增加一份愛慕,也增加了一份相思。對愛情的渴望,使她靈機一動,寫了 “一片紅箋” (一封情書),想以隱秘的方式彌補匆匆相見造成的遺憾,誰知對方卻沒有收到。詩人用一個 “恨”字,概括了她對情書未通的種種怨艾。這個 “恨”,實是愛得深,反映了她想與意中人溝通感情的急切愿望?!皫紫蛐√菪屑毑健保闶撬齼刃膼刍鹑紵耐庠谛袆?。她多次走向小梯,目的是要爬上石墻,偷看東鄰的男子。“行細步”三字,描寫少女怕人發覺,心情緊張而又小心翼翼的行動,可謂形神畢肖。與李煜 《菩薩蠻》 寫一位少女偷偷幽會: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之,詩人不著一字議論,全以描寫對象的行動和巧妙用典,就給我們塑造了一個美麗的、熱烈的、執著的追求愛情的少女形象。行文簡練而情態橫生。在寫作技巧上,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上一篇:《君子于役(王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同心芙蓉詩》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