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題壁》原文與賞析
人生七十強(qiáng)支持,簾卷西風(fēng)燭半枝。傳語兒孫好看待,眼前光景不多時。
這首《題壁》詩產(chǎn)生在清代康熙年間,是年邁父親題寫給不孝的兒子的。
金埴《不下帶編》云:“近有長洲某翁,其子怠于奉養(yǎng),因題壁云云。其子大懼,請滌去,于是奉養(yǎng)有加。”長洲,舊縣名,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取長洲苑為名,治所為吳縣同城,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自唐至明,與吳縣歷為蘇州、平江府、平江路、蘇州府治所。清代吳縣、元和縣同為蘇州府治所;又與江寧(今南京市)并為江蘇省省會。金埴說,這位長洲老翁,有見于兒子不愿奉養(yǎng)他,便在墻壁上題了這四句詩。他的兒子見了,怕被人說成不孝、忤逆,很是害怕,央求父親把這首題壁詩洗掉。從此,這個兒子再也不敢怠慢,而是對父親分外孝敬了。
這首詩寫的是,自己已年過七十,年老體衰,勉強(qiáng)支撐著活下去。就好像簾卷西風(fēng),深秋已至;燭已燒殘,只剩不到半枝。在此給兒孫傳話,請好生看待我,因為我生命中剩下的時光已無多了。
這首詩寫出來,造成了影響,的確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兒子懼于“輿論壓力”,請求父親洗掉此詩,并真正“改邪歸正”,認(rèn)真侍候,結(jié)局還令人滿意,兒子最終還不失為好兒子。但是,這只是在當(dāng)時的封建時代,“孝道”、“孝行”之說還在人們心目中和社會輿論上有著巨大的影響,使得這位兒子不管內(nèi)心是否真正愿意,也需要在表面上去做到。然而在今天,這種輿論的壓力,封建倫理的力量,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好多兒女已可以絲毫不顧忌此,連面紗也不要了,而是變得赤裸裸地不孝,并且不孝到底,任憑外界力量如何,都不能有所改變。這種事例,屢見不鮮。這些兒女與詩中所講的這個兒子對比一下,不知是否還會感到臉紅?
老人這四句詩,藝術(shù)上并無何可稱道之處,只是反復(fù)說自己年紀(jì)已老,風(fēng)燭殘年,前景無多,因而希望好生照顧。并沒有上升到倫理、“理論”的高度,但如此也就夠了,因為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上一篇:《清代民歌·題古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題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