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五年天下亂,
民不聊生動刀槍,
四面八方舉義旗,
侗寨鼓聲震天響。
義軍開戰就得勝,
一舉攻進下江城,
殺掉一個官老爺,
名叫“桂大人”。
六洞、三百寨,
處處響起牛角聲,
齊心合力打官家,
一舉攻破永從城。
各路義軍往前進,
殺過檀溪逼錦屏,
打下龍里和新化,
趁著威勢攻黎平。
——楊通山等編《侗族民歌選》
清咸豐五年(1855年),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影響下,與貴州苗族張秀眉、侗族姜映芳起義的同時,黔東南的“六洞”(今屬從江縣)、“八洞”(今屬黎平縣)、 “四鄉”(今屬湖南靖縣)、“四腳牛”(今屬黎平縣的水口、廣西三江縣的高安一帶)等侗族地區群眾也紛紛揭竿而起,開展反抗清王朝的斗爭。《咸豐五年天下亂》所反映的就是黔東南侗族人民當時起義造反的盛況與豪情。
詩歌的第一節從四面八方的義旗到侗寨的震天金鼓,概括勾勒了咸豐五年清王朝面臨的天下大亂形勢,點明了侗族人民起義造反的背景及原因。以下三節是天下大亂形勢的具體化,生動唱述了侗族人民所開展的勝利斗爭。三個詩節,三場戰斗,亦即三個閃接的特寫鏡頭。第一個鏡頭歌唱開戰之初奪取下江城,(今屬從江縣)殺死官老爺“桂大人”;第二個鏡頭歌唱在初戰大捷的鼓舞下,六洞、三百寨侗人紛紛響應,一舉攻破永從城;第三個鏡頭歌唱各路義軍大匯合打下龍里、新化,攻逼黎平。這些歌唱真實表現了起義從開始到發展、壯大的進程,從具體事件到進軍路線,都作了簡要、生動地刻畫。它們當然不是起義的全部實況,但從具體可見一般,經過提煉的這些情節,使我們對那整整一個時代“天下亂”的氣氛乃至世態民心的感受卻是充分和深刻的。
寓抒情于敘事之中,是這首民歌的基本特征。上面說的三個特寫鏡頭,其實也是節奏鮮明,不斷高漲的三個抒情浪頭。抒情始終伴隨鏡頭的閃現、變化而滲透在情節之中,最后推向高潮。情不離事,事因情而添彩;事不抑情,情因事而有所附麗,顯得更加切實可感,鼓動人心。
上一篇:《后周顯德中齊州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哥舒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