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陽春,人間三月雨和塵;
陽春踏盡西風起,斷腸人間白發(fā)人。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八百七十八
后周是五代時期最末一個王朝。由郭威稱帝,在位四年(951—953),傳帝位于義子柴榮,是為世宗。柴榮是一個極有作為的皇帝,建年號顯德(954—959),在位六年,辦了許多興國利民的事業(yè),如廢止嚴刑酷稅,罷四方貢獻,解放佃戶為平民,獎勵墾荒,修浚河渠,發(fā)展水利灌溉,清查田畝,均定賦稅,打擊豪強,限制宗教,大力整治軍隊等。由于一系列興國利民措施的實施,統(tǒng)一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國土,使北兵不敢犯邊,生產力大大發(fā)展,人民都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首二句的“踏陽春,人間三月雨和塵”,便是借三月春游的盛況來歌頌當時的太平盛世。陽春三月,草長花開,桃紅柳綠,人們不管男女老少,都要趁著這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來歡樂游賞;三月時節(jié),有時春雨如絲,有時陽光和煦,但人們不管是微雨輕塵,不管是陽光沐浴,都要踏陽春而快游,觀佳景而歡欣,定要玩它個痛痛快快。此二句未言太平之樂,其歡欣之情自見。
但好景不長,柴榮中年病逝,登帝位的是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而軍權完全由禁軍頭目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來掌握。柴宗訓在位數(shù)月,趙匡胤就發(fā)動了陳橋驛(在開封北四十里)兵變,皇袍加身,逼宗訓退位,自立為大宋天子。這“陽春踏盡西風起”,就是以春景驟逝來比喻周世宗的突然病逝,是以自然景色之變喻世事的大變更;而“斷腸人間白發(fā)人”,則是指人們痛悼開明皇帝柴榮,有的思念其早逝而斷腸,有的人因發(fā)愁世事變更而白頭。而一個“間”字,說明非“斷腸”即“白發(fā)”,沒有一個不為這舉國的不幸而傷痛的!
齊州,指河南。后周建都于開封,為齊州心腹重地。這首后周末年的歌謠,就流傳于河南一帶。歌謠的表面純寫春游之事,實際都是寫人事社會。前兩句是寫太平盛世之樂,后兩句是寫后周前景之憂。它反映了在時代變革中的愁苦、恐惶和不安,前兩句是為反襯后兩句的。語言含蓄,言簡意深,是這首歌謠的主要特色。這一點在民間歌謠中比較突出。
上一篇:《臺溫處樹旗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咸豐五年天下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