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歌·(正宮)塞鴻秋·山行警》原文與賞析
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陽滿地鋪,回首生煙霧,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
這是一個在山道上行走的孤獨旅客趕路的情景。全曲著重從游子的眼中,刻畫了周圍的景色,而且借景抒懷,吐露了漫漫行程的落寞惆悵。
全曲只有三句寫自己的行動和內心,一句是“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層層遞進地將游子疲憊不堪、邁不開步的感受烘托出來; 二句是 “回首生煙霧”,借回顧來路突出了行程的漫長與艱辛;一句是“兀的不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吐露了對漫漫孤旅又驚懼又依戀的婉曲心緒。不難看出,這三句對行為、心理的描摹,飽含著主觀感受,但是絕不空泛,有著生動真切的意象。
反過來,另外幾句對行程景色描繪,則在客觀景物的描摹中融匯著濃烈火的感情色彩,表現出游子困倦悲涼而又無可奈何的內心感慨。“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既是對自己走過的路途之多的一種交代,又是對前方道路無窮無盡的一種困擾,意謂那樣遠的行程已被踩在腳下,可又有那樣長的行程鋪在眼前,何處是起點?哪里是歸宿?短暫的生涯,難道就要這樣在不停的行走中度過? “霎時間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和 “斜陽滿地鋪”,是對途中暮色的描繪,但其意義又不只在交代時間,也是在交代空間——行走該告一段落,找地方歇歇腳了,可眼下盡是望不斷的路,沒有驛舍客棧,該怎么辦才好?不知該歇于何處,是空間的交代,可也是時間的考慮,即行程該不該中止呢?時間和空間,都來也茫然,去也茫然,實在的事物只有這道路,只有這行程,只有這在無盡的道路上作無盡的跋涉的孤獨游子。
如此行程,實在與有目的的旅行不同。書生趕考,商賈販遠,行程再遠,也有個目的地,因而心境不會那么眇茫。相傳為李白所作的 《菩薩蠻》,系寫于一個驛站,詞云: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其抒情主人公雖飄零在外,畢竟有家園在等他回歸,念行程之遠固有凄清之感,畢竟不那么空虛彷徨。再如元曲中另一首描寫旅途日暮的曲詞《天凈沙》(馬致遠作),寫的也是一個獨行的旅客在暮色中無處落腳,曲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同樣有心中的企盼,也就是有明確的目的地。且不說它描摹的水鄉之景,比本曲山行所寫要有生氣得多,而且有馬可代步,想來疲累也會減輕許多。本曲所詠,則是一個既不知來處,也不知去向,既沒有伴侶,又沒有乘騎,只知道走下去、走下去,不停地走下去、走下去的一個行人,一個游子,一個真正的天涯客,一個孤獨的遠行者。
本曲在藝術上突出特點是善用疊字和復沓,如“東邊路西邊路南邊路”括指各地行程,“五里鋪七里鋪十里鋪”狀寫行程的延伸,“行一步盼一步懶一步”描摹長獨旅行疲累和無奈,“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刻畫時光的推進、暮色的渾茫,“山無數水無數情無數”交代來路的悠遠和對行程的依戀。其疊字和復沓運用之妙,頗令人贊嘆。每一次復沓,往往只調換一個字,使得各種意象既有聯系又有變化,既單純又繁復,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另一個特點便是詞語仿佛脫口而出,而實經認真錘煉。這種純美而近口語的語言風格,正是曲比詞更通俗,更有獨特表現力之處。
上一篇:《清代民歌·(小曲)雖然和你相交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西調)乍離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