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
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其二
牛則有皮,犀兕尚多,
棄甲則那!
其三
縱其有皮,丹漆若何!
——《左傳·宣公二年》
這是一組嘲諷宋國執政者華元的歌謠。
公元前607年,鄭人伐宋,宋軍大敗,主帥華元也當了俘虜。不久,華元逃歸宋國繼續執政。后來宋國修筑城墻,華元又兼任監工,耀武揚威地坐車巡察。筑城民工一見他那副神氣活現的樣子,當即以第一首歌謠揭了他的老底,再現出他戰敗怯逃的丑相:“瞪著眼珠子,挺著大肚子,丟盔棄甲逃回光身子。大胡子,大胡子丟盔棄甲逃回光身子!”睅(han):眼睛突出。皤(po):大腹的樣子。于:發語詞。思(sai):絡腮胡子。善于文過飾非的華元不甘示弱,馬上叫隨車衛士用第二首歌謠替他辯答:“凡牛都有皮,有皮就有甲;犀兕野牛多得很,丟些盔甲又算什么!”犀兕(si):犀牛和像犀牛一類的野獸,皮厚可制甲。那(nuo)“奈何”的合音,怎么樣。針對華元的歪理,民工們的駁斥既尖銳有力又風趣幽默,這就是第三首歌謠:“縱使制甲有牛皮,可涂甲的紅漆打哪兒來呀?”理屈詞窮的華元只得下令車夫: “去之,夫其口眾我寡。”——趕快離開,他們人多口眾,我們人少口寡,說不過他們。于是在一片嘩笑聲中急忙溜走了。
這三首歌謠是用對歌的形式即興唱出來的,場面輕松活潑,意趣詼諧熱烈。民工們以其高超的諷刺才能,通過漫畫式的肖像勾勒,以及怯懦狼狽與挺胸腆肚前后截然相反的神態對比,生動地完成了華元可笑可鄙的形象刻畫。作為早期諷刺型民謠,它的藝術創作是成功的。
上一篇:《墻頭上一株草》原文|賞析
下一篇:《小海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