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嘲人》原文與賞析
八十過頭健似仙,考官核冊卻相懸。于今慎重耆英選,悔煞當年學少年。
“核冊”,查對學籍登記冊; “相懸”,不一致; “耆 (qi)英選”,從老人中選人才。全詩說某人實際年齡已過八十,但從科舉考試的登記簿上看,卻相差很多,而是很年輕,這是因當年為早日成名而瞞了歲數。而今朝廷特別重視老年人,該人卻因瞞了歲數不能接受皇恩,實在讓他后悔死了。
喻文鏊《考田詩話》記云:“乾隆間,上軫念寒畯,命各省鄉試老生年過八十以上三場完竣者,奏賜舉人,一體會試;會試舉人年八十以上,賜檢討; 九十以上,賜司業等銜。此唐宋之特奏名歟! 然夤緣冒濫,宰易學籍,增加年甲,宋固有之,今亦不免。湖北督學某公燭其弊,將各縣老生年歲,據實書以榜,遂不敢冒。竟有入學時減年注籍以為榮者,雖年已及格,而學籍懸殊,不敢竄易,空嘆向隅。時有嘲之者云云。”
康熙、乾隆均享高壽,晚年對老年人均有特殊禮遇,宮中前后開過三次敬老宴,便為前代所無。這里講的是對年八十以上的秀才給予特殊優待,準其一律為舉人,而且別有賞賜,如八十以上賜檢討銜,九十以上賜司業銜等。有些當年為表示自己少年得意而隱瞞歲數的人,雖實際年齡已過八十,卻因學籍注冊年齡相差懸殊而不得恩賞,受到時人的嘲弄。八十高齡猶沉湎于科舉考試,本身已很可憐;對老人的恩賞卻因自己的瞞歲數而丟棄,更顯可憐。但推究起來,汲汲于名利追求,于自身人格是個缺陷,難怪時人要嘲諷他了。
先秦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某人幼年學文,而當時習尚重武;待他改學武時,社會又開始重文。他年輕時,社會上尊重老人;他年老時,社會上又推重青年。他一直追隨時尚,結果始終未找到自身的價值。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人的一生應有定力,不能完全追隨時尚,要有相對的獨立性。只有努力充實自己,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如果一心追逐時尚,沒有過人的本領,很可能被時尚拋棄。本詩的諷刺對象,年輕時為求得少年高第的聲名,隱瞞了歲數,卻因無相應才能蹉跎了歲月,晚年本可獲朝廷恩賞,卻又因隱瞞歲數而無法得到,這雙層的失落,與當事人自身的私欲有關。如果他實事求是的話,至少還有得賞的可能性,也不必冒隱瞞歲數的恥名了,心理也能更踏實些。從客觀講,該人實有可憫之處;從主觀說,卻也應負個人之咎。當然,從根本上說,這要怪科舉制度不合理,以至引逗得八十以上的老人還要白首入場屋,為一點名利孜孜鉆營。
上一篇:《清代民歌·詠白發》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嘲割裂題(選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