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詠白發》原文與賞析
人見白發愁,我見白發喜。父母生我時,惟恐不及此。
此詩一反古人詩意,寫得氣魄極足,能為老年人壯色,很值得一讀。袁潔 《蠡莊詩話》云: “有數人以白發為題,將賦詩,尚未落稿,有挑水夫某,過而聞之,立吟云云。自然真摯,合座為之失色。某平日粗解文意,并不甚通。詩由天籟,信然。”可見此詩確有過人處,能令文人墨客吃驚。
“人見白發愁”,指李白詩意。李白 《秋浦歌》云: “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又云: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古來詠白發,亦多悲愁。如南朝梁·庾肩吾云:“一朝衰朽至,星星白發重。”(《南城門老》)晉·張載云:“氣力漸衰損,鬢發終以皓。” (《詩》) 唐·韋莊云: “蕭蕭垂白發,默默詎知情。” ( 《山耕叟》)唐·隱巒云: “路逢一老翁,兩鬢白如雪。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唐 ·韋應物云: “白發太無情,朝朝鑷又生。”( 《鑷白》)宋·陸游云: “白發秋風里,青燈夜雨時。”(《搔首》)宋·真山民云: “舊夢青燈在,新愁白發知。”(《李修伯山居》)七言詩和詞中,也多詠及白發之作。人們詠白發,大多與愁相關,因為頭發白,表示人生已入暮年,精力衰頹,活不長久了。本詩卻一反愁意,強調“我見白發喜”。此語一掃千古愁顏,真有石破山崩之力,令人震驚。為什么呢?“父母生我時,惟恐不及此。”詩作來了個逆向思維,提出了不愁白發的理由。人生白發,固然表明體力衰頹,生命不久,但不也正表明年事已高,早已有漫長生涯了嗎?父母無不望子女長壽,如今活到鬢發皆白之時,不正可安慰父母的愛心嗎?父母不怕自己白發,正怕自己不待白發便夭亡。從這個角度來看,白發確是好事,確是喜事,不但不該愁,反而應欣幸。看問題不應片面,不應執著,這不又是生動的啟示嗎?
吟出此詩者,不過是“粗解文意”的“挑水夫”,說明好的詩歌產生在生活中,產生在群眾中,是天籟之音,而非做作雕琢能得來之物。近代著名詩人黃遵憲《山歌》題記云:“十五國風妙絕古今,正以婦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學士大夫操筆為之,反不能爾。以人籟易為,天籟難學也。余離家日久,鄉音漸忘,輯錄此歌謠,往往搜索枯腸,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岡頭港尾,肩挑一擔,竟日往復,歌聲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本詩作者正是一個“挑水夫”,確屬“才之大”者,他能隨口吟成本詩,非出偶然,可能他早已悟透人生的這一真諦了。
上一篇:《唐代民歌·吹火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嘲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