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九天九夜的大雪,
馬鹿角上沒有一片雪。
下七天七夜的暴雨,
雄鷹的翅膀上沒有一滴水。
種一年到頭的莊稼,
沒有一顆是奴隸的。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第五分冊
和藏、彝等兄弟民族一樣,直到近代,納西族仍處在野蠻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之下,納西人民苦不堪言,被人稱之為“悲劇的民族”,所以進入新社會以后,納西人說, “共產黨要是再晚來幾年,我們納西人就要滅絕了”。
這首民歌大約產生于清朝末年,是納西奴隸階級對奴隸主的殘酷剝奪提出的血淚控訴。
本篇的前四行兩個興象。第一個興象以“下九天九夜的大雪”與“馬鹿角上沒有一片雪”的對比,造成一個尖銳的反差與對立,第二個興象以“下七天七夜的暴雨”與“雄鷹的翅膀上沒有一滴水”之比,亦是如此。由于夸張的奇特,意象的鮮明,這種反差與對立在接受者心里產生的震動簡直驚心動魄。在這之后,五、六兩行引出所言之事:奴隸替奴隸主種了一年的莊稼,到頭來“沒有一顆是奴隸的”。其藝術手段亦在于夸張、對比,以“種了一年”、 “沒有一顆”的反差把兩個階級的對立,農奴主的殘酷、奴隸的困窮生動揭出。而前面兩個興象所醞釀的情緒,又因為在這里得以坐實,所以對接受者的感動效果便更如砉然一聲的雷暴。
拉法格說:“民間詩歌是自發的,天真的。人民只是在受激情的直接的和立時的打動之下才歌唱,他們并不依靠任何巧飾;相反,他們追求確切地表現感受到的印象。”(《關于婚姻的民間歌謠和禮俗》)這首《沒有一顆是奴隸的》也是如此,起興、夸張和對比使它達到了較高藝術境界,但歌唱者倒不是要刻意追求這些藝術技巧,所用語匯、意象都與他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他們仿佛隨口唱來,在無意于技巧的歌唱中成就了有技巧的藝術。我們說它是血淚的控訴,也就包含了對它這種發乎生命的藝術的肯定。
上一篇:《永淳中童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滿山滿嶺天國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