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宅人何在,空門客自過。
泉聲到池盡,月色上樓多。
小洞生斜竹,重階夾細莎。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鐘和。
惠山,位于江蘇無錫市西郊,屬江南名山之一。古稱華山、歷山、西神山,唐以后始稱惠山。山有九峰,蜿蜒若龍,又稱九龍山。主峰高329米,周約20公里。“惠山寺”(今廢)就座落在惠山東麓。張祜這首詩歌正是通過摹寫惠山寺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致,表現出了一種空寂、幽涼的禪趣。
“舊宅人何在,空門客自過。”起筆二句,詩人便著力渲染了惠山寺內蕭條冷落的氣氛。“空門”,在這里語義雙關,既指佛門,也與首句的 “舊宅”相對應,目的都在于借寺院的荒涼,造成一種強烈的空寂感,從而在心理上將人們由喧鬧的塵世導入一片清新、寂靜的凈土。在這片凈土中,人們可以暫時擺脫塵世中各種繁雜禮儀的束縛,無羈無系地在古寺山野中自由出入。所謂“空門客自過”,其實正是詩人這種閑適、自由心境的如實寫照。有了這種自由閑適的心境,人們才可能將自己的身心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樣,再去觀賞山林大地時,自然將從中領悟到一種空靈幽寂的禪趣。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接下來的四句中,詩人寫道:“泉聲到池盡,月色上樓多。小洞生斜竹,重階夾細莎。”在這深山古剎中,自然萬物是那么幽靜,又那么和諧,顯出一派靜謐和平的氣象。淙淙的泉水一路歡唱著流來,又靜靜地匯入池塘。步上高樓,周圍無所遮擋,覺得月光分外明亮。古寺無人,但見數枝翠竹在寺院的墻洞中舒展著身姿,而細瘦的莎草則在臺階的夾縫中無聲地生息。在這種境界中,人們領悟到的將是一種如夢似幻般的空靈與幽靜,而一旦置身于這種夢幻般的空靈與幽靜之中時,物與我、情與景、觀照者與觀照對象早已渾然一體、完全合一了。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鐘和。”尾聯二句,詩人的目光已由身邊的惠山古寺轉向山下的都市無錫。此時此刻,由于詩人的心境早已被周圍寧和恬淡的空氣過濾得淡泊、寧靜,所以映入眼簾的城市也似乎一改平日的騷動與喧囂,呈現出了一種空靈平和之氣。只見暮色蒼茫中,古剎的鐘聲響徹在萬籟俱寂的深山月夜,綿延不絕,余韻回蕩在山下無錫的上空,然后緩慢地消散在太湖的云水之中。全詩就在這樣一種朦朧的夢幻中戛然而止。結句收束之妙,正如周珽所云:“鐘與云水相諧應,靜機清思,到此有不醒然。”( 《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
上一篇:禪詩《題廣喜法師堂》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報恩寺上方》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