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原文與翻譯、賞析
【仙呂·點絳唇】 則俺這個令史當權,案房里面關文卷,但有半點兒牽連,那刁蹬無良善。
【混江龍】 休想肯與人方便。衠一片害人心,勒掯了些養家緣。(帶云) 聽的有件事呵,(唱) 押文書心情似火,寫帖子勾喚如煙。教公吏勾來衙院里,抵多少笙歌引至畫堂前。冒支國俸,濫取人錢,那里管爺娘凍餒,妻子熬煎。經旬間不想到家來,破工夫則在那娼樓串。則圖些煙花受用,風月留連。
【油葫蘆】 只待置下莊房買下田,家私積有數千。哪里管三親六眷盡埋冤。逼的人賣了銀頭面,我戴著金頭面;送的人典了舊宅院,我住著新宅院。有一日限滿時,便想得重遷。怎知他提刑司刷出三宗卷,恁時節帶鐵鎖納贓錢。
【天下樂】 那其間敢賣了城南金谷園,百姓見無權,一味里掀潑家私如敗云風亂卷。或是流二千,遮莫徒一年。恁時節落的幾度喘。
《魯齋郎》 在《錄鬼簿》 中沒有著錄,但《元曲選》卻說是關漢卿的作品,后人也多以為此作是關的作品。花花太歲魯齋郎強占許州銀匠李四的妻子,李四追至鄭州卻告狀無門,病倒于街頭,為孔目張珪夫婦所救,并為張妻李氏認作義弟。清明節張珪一家上墳,貌美的李氏被踏青尋美的魯齋郎發現,令張珪第二天將李氏送至魯府。次日,張被迫將蒙在鼓里的妻子送給魯齋郎,并自苦家中兒女無人照看。魯將早已厭倦了的李四妻嬌娥,謊稱自己的妹妹送給張珪。李四回許州后兒女走失,投奔張珪,發現張的新妻子正是自己的妻子。張珪知道真相后,痛苦萬分,加之自己的兒女也已走散,遂至華山出家。而張李兩家的兒女均為包拯收留,養大成人,都應舉得到升遷。包拯捉拿魯齋郎,故意將 “魯齋郎” 寫成 “魚齊郎”,向皇上報 “魚齊郎”奪人妻女,皇上批斬。包公巧添筆畫作 “魯齋郎”,智斬皇親。后張李兩家相聚于華山,張珪還俗,兩家兒女互相婚配,大團圓。
人多謂 《魯齋郎》 真正有戲劇有沖突,決定人物命運的地方應是包待制智斬魯齋郎。誠然,包公戲多半如此,且也符合市井平民的心理。但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戲劇有 “戲” 的地方很多,如張珪的 “妻嫁人,夫做媒”,如最后的兩家團圓等等。而其中最大的戲、最大的沖突,似在張珪身上。他深知 “則俺這為吏的多不存公道,熬的出身非同容易也呵”,且他本身也并不是一個完全無辜的人,最后自己的渾家被更大的惡棍奪去,這不是更深層意義上的戲劇沖突嗎?
在中國文學畫廊中有許許多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果說魯齋郎只屬于“衙內” 系列中最普遍的一個的話,那么張珪則應是獨特的 “這一個”。因為他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有獨特的性格,獨特的表現。我們來看一看第一折里張珪的這幾段唱詞,是如何表現他的扭曲的人性的。他既已知曉了為吏的不存公道,好不容易熬出來的官職權位肯定要好好使用一番了。于是,得勢的小人開始表演了。“則俺這令史當權,案房里面關文卷”( 【仙呂·點絳唇】),洋洋自得,認為有了欺壓別人的權力。理所當然就可以為所欲為。既然是 “熬” 來的官,那么就必然要求更多的回報。于是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有一點牽連就加以刁難,擴大打擊面,好讓自己盡可能多地撈取好處。搜錢刮財為哪般? 【混江龍】 剖析了為官者的心態與行為。連魯齋郎都曾說過 “我是個本分的人”,那么像張珪之流自然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個借口了。為什么要牽連這么多人? 是為了 “養家”,借口那么 “合理”。因此,“休想肯與人方便”,他的原則、標準就是利益。能帶來利益的,盡量多干,不能帶來利益甚至危及自身的,絕對不干。所以他曾夸口要為李四伸冤報仇,但一聽是魯齋郎,就立即轉變,送走李四了事。因為這不能帶來利益,只能帶來麻煩。當聽說有案件發生,則比什么都高興,貪得無厭是他們的本色。一旦有利益驅動,張珪們就不惜冒殺頭的危險了: 冒支國俸,濫取人錢。得錢何所營?不是身上衣裳口中食,不是養家錢。“經旬間不想到家里來” 就揭穿了勒掯人錢財是為了養家的謊言。真正的目的是丑惡的: 成為更大的官,勒掯更多的錢,當然更忘不了 “煙花受用,風月留連”。讓這樣的惡人再遭到更大的惡人的欺壓,因而使戲劇具有了很大的諷刺性。【油葫蘆】 進一步證實了這些人貪得無厭的本性。他們一旦有了權柄,私欲就會無限膨脹,終與魯齋郎之流沒有了區別。不顧忌社會輿論了,土地、莊園、三妻四妾。根據就是魯齋郎的 “他倒有,我倒無” 的強盜邏輯。其實,畢竟還不到那樣的地位,因此,他還有些顧忌: “提刑司刷出三案卷”,到那時就會 “帶鐵鎖、納贓錢”。【天下樂】 進一步寫他們的擔憂: 賣了莊園,潑天富貴如風卷殘云般散去。自己則要么流放千里,要么徒刑一年。
張珪這一形象的確耐人尋味。他作為一個 “成長中的壞人”,也有著好的一面,有惻隱之心,救了李四并讓其妻認為義弟; 聽到李四妻為人奪走時,要為他申張正義。但他畢竟是統治階級的一分子,一個好不容易熬出來的 “六案都孔目”,深諳吏道的不公,為官的不易,極為珍惜。因此,他的舉動都與官位、私利相聯系。雖夸口為人報仇申冤,而突然轉變,到后來竟順從地把自己的老婆準時地給魯齋郎送到,連李四都不如,因為李四還能想著去告狀。這是由于他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正是“吏道” 扭曲了他的人性,情愿失去妻子也要保住官位。而這正是他性格的典型性之所在,也正是這扭曲的人性,在戲劇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推動著戲劇情節的發展。正是因為張珪人性的極度扭曲,人們對他并不特別的同情,最終大團圓時,人們只為惡人終有惡報而拍手稱快。這里選的這幾支曲子,正是通過張珪這個典型人物的口,道出了那個社會特別是吏道的黑暗。
上一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十五貫·夜訊》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