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李潛夫《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喬牌兒】妾身在廳階下忙跪膝,傳臺旨,問詳細。怎當這虎狼般惡狠狠排公吏。爺爺也,你聽我一星星說就里。
【甜水令】 妾身是柳陌花街、送舊迎新、舞姬歌妓。與馬均卿心廝愛做夫妻。俺哥哥只為一載之前,少吃無穿,向我求覓。是、是、是,他將去了我這頭面、衣袂。
【折桂枝】 氣的個親男兒唱叫揚疾。(包待制云)既是他(大渾家)氣殺丈夫,怎生又告官來? (正旦唱) 沒揣的告府經(jīng)官,吃了些六問三推。(包待制云)你夫主死了,那強奪孩兒,又怎么說? (正旦唱) 一壁廂夫主身亡,更待教生各札子母分離。(包待制云)這孩兒說是那婦人養(yǎng)的哩。(正旦唱) 信著他歹心腸千般妬嫉。他買下了眾街坊,所事兒依隨。官吏每更不問一個誰是誰非,誰信誰欺。妾身本不待點紙招承,也則是吃不過這棍棒臨逼。
【雁兒落】 怎當他官不威牙爪威,也不問誰有罪誰無罪。早則是公堂上有對頭,更夾著這祗候人無巴壁。
【得勝令】 呀!廳階下一聲叫似一聲雷,我脊梁上一杖子起一層皮。這壁廂吃打的難捱痛,那壁廂使錢的可也不受虧。打的我昏迷,一下下骨節(jié)都敲碎。行杖的心齊,一個個腕頭有氣力。
(張千稟云) 鄭州續(xù)解聽審人犯,一起解到。(包待制云) 張千,取石灰來,在階下畫個闌兒。著這孩兒在闌內,著他兩個婦人,拽這孩兒出灰闌外來,若是他親養(yǎng)的孩兒,便拽得出來; 不是他親養(yǎng)的孩兒,便拽不出來。(張千云) 理會的。(搽旦做拽俫兒出闌科) (正旦拽不出科。) (正旦云) 望爺爺息雷霆之怒,罷虎狼之威。妾身自嫁馬員外,生下這孩兒,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濕,不知受了多少辛苦,方才抬舉的他五歲。不爭為這孩兒,兩家硬奪,中間必有損傷,孩兒幼小,倘或扭折他肐膊,爺爺就打死婦人,也不敢用力拽他出這灰闌外來,只望爺爺可憐見咱。(唱)
【掛玉鉤】 則這個有疼熱親娘怎下得! (帶云) 爺爺,你試覷波。(唱)孩兒也這臂膊似麻秸細,他是個無情分堯婆管甚的,你可怎生來參不透其中意?他使著僥幸心,咱受著腌臟氣。不爭俺兩硬相奪,使孩兒損骨傷肌。
《包待制智勘灰闌記》 或名 《包待制智賺灰闌記》。劇寫富翁馬均卿娶妾張海棠,生有一子。馬妻大渾家與奸夫趙令史合謀毒殺丈夫,反誣海棠,并欲奪取其子為己子,借此吞并家產(chǎn)。馬妻買通當?shù)鼗韫倥泻L乃雷?,后遇包拯推詳案情,知有冤弊,親自審問此案,用石灰畫一闌圈,叫兒入闌,令馬妻與海棠對拽,拉出者可得此子,海棠恐傷其子,不忍使力,馬妻悍然不顧,將兒強行拉出,包拯由此斷定小兒為海棠親生,并昭雪了她的冤屈。此類審判二母奪一子的公案故事,古代在印度、吐蕃以及 《佛經(jīng)》、《圣經(jīng)》 與 《古蘭經(jīng)》 等都有記載。
第四折戲已過渡到矛盾沖突激化待解決的階段,從【喬牌兒】至【掛玉鉤】 曲牌,張海棠主唱內容,非常生動與具體地道出她的身世,與當時所處的復雜心情,“妾身是柳陌花街,送舊迎新,舞姬歌妓”。她從小 “讀書寫字,聰明智慧”,“學得琴棋書畫,吹彈歌舞,無不通曉”。因家窮無力撫養(yǎng),而墮入煙花女子行列,自嫁給馬均卿后一心 “廝愛做夫妻”。然而生下一子,含辛茹苦五度春秋,卻要被毒死丈夫的馬妻奪走,她怎能不心急如焚呢? 再回想起昔日棲身于娼門的不幸遭遇,每天強裝歡顏,輕歌曼舞,可內心卻流著血,懷著恨,一心想跳出火坑,過常人的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眼看這一切由于馬妻與昏官的誣陷化為泡影,她久蓄的情感怎么能不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喊冤叫屈呢! 只見她 “在廳階下忙跪膝”,大聲疾呼 “爺爺也,你聽我一星星說就里”。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的是一位敢恨敢愛敢說敢干的不屈女子的鮮明形象。
【折桂枝】、【雁兒落】 與 【得勝令】 此組曲牌恰似這位申辯冤屈的弱女子憤怒投向昏暗吏治社會的一簇劍戟,她無遮無攔地控訴大渾家勾結奸夫“歹心腸千般妬嫉”,殘忍地毒殺丈夫,嫁禍于人,又私下串通“街坊老娘”,將罪惡的黑手伸向自己親生子的蛇蝎心腸,接著又把大渾家勾結官府,錢權交易,“不問誰有罪誰無罪”,大肆淫威,顛倒黑白,屈打無辜的丑惡行為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是大非、生死存亡面前,海棠抱著 “不成功則成仁” 的大無畏與執(zhí)拗態(tài)度,不怕矛頭向上,得罪官府,不怕矛盾沖突擴大化,只是為了求得一個公正的判決,全力以赴,以死相拼,驟使她的人格得以升華,其悲劇命運更加猛烈地撞擊著讀者的心扉。
【得勝令】 尤寫得大張大合,大起大落,字字血,聲聲淚,曲牌中連用六個“一” 字,恰似長江后浪推前浪,層層相通,緊緊相連,首尾相銜,組成沖天排浪,無情地鞭韃與沖刷著腐朽破敗的官宦堤壩?!耙宦暯小?、“一聲雷” 既表現(xiàn)狐假虎威貪官之狠毒,又暴露出暴吏外強中干之空虛。他們虛張聲勢,欺軟怕硬,“一杖子”、“一層皮”、“一個個腕頭有氣力” 將弱女子 “一下下骨節(jié)都敲碎”,但是酷刑摧殘的是皮肉,征服不了的是堅強不屈的人的靈魂。
在層層鋪墊的過程中,是非曲直在逐漸明朗化,富有智慧與辦案經(jīng)驗的包拯反復思忖,提出 “灰闌扯子” 的出其不意的解決方案,明令雙方誰要是能 “拽這孩兒出灰闌外來”,誰就是他的親娘,在包拯令手下人“選大棒子與我打著” 與大聲責問: “三番兩次不用一些氣力” 的過程中,真相將大白之前,戲劇矛盾與感情波瀾遂推向高潮。
“人非草木,豈能無情”,何況是“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不知受了多少辛苦,方才抬舉的他五歲”,深懷對親骨肉無限疼惜心情的張海棠。她傾注所有情感唱了一句 “則這個有疼熱親娘怎下得”,其中 “怎下得” 三個字真可謂本場戲之“戲眼” 與 “曲眼”。此牽腸掛肚的摯愛之詞句與無情無義的大渾家不顧孩子死活“管甚的” 蠻橫態(tài)度形成了強烈的情感對照,真是天壤之別,涇渭分明。
海棠一邊聲淚俱下吟唱著 “孩兒也這臂膊似麻秸細”,一邊試探性地為包拯傳遞著真實信息: “他使著僥幸心,咱受著腌臟氣”,并反詰“你可怎生來參不透其中意”,問得有根有據(jù)有板有眼有利有節(jié),從而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勇氣配合包拯依據(jù)“灰闌辨出真和假”,終使得“這灰闌記傳揚得四海皆知”。
《灰闌記》 第四折包公斷案方式具有經(jīng)典意義,這是借助母子之深情這樣一個情感因素來判斷真?zhèn)蔚念V呐袛喾ā6诋斒氯藦埡L纳砩?,表現(xiàn)出矛盾的尖銳性: 又怕失去兒子,又怕傷了兒子。最后母愛使她寧可自己受傷害,也要愛護兒子。最后一曲詞雖樸實無華,卻合情合理,透露出深深的愛子之情。此劇有法、德、英三種語言的譯本九種,德國杰出劇作家布萊希特曾作 《高加索灰闌記》,吸收了這一情節(jié),可見其影響之深廣。
上一篇:《凌波影·仙懷》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