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錢維喬《鸚鵡媒·詫美》原文與翻譯、賞析
【紅衲襖】 (生)莫不是貌湘妃清淚遐?莫不是賦洛神驚鴻訝?莫不是降王母染出云旗下?莫不是戲羊權圖將跳脫夸?這都不像。你看這左邊,還畫著個鸚鵡兒在上。怎的傍銖衣幽禽掛,一似弄文鴛翠袖拿。哦!是了。敢則這莊嚴南海也,是個紫竹慈容莫認差。
畢竟還非,若是大士法像,怎生這鸚鵡有個籠兒鎖著? (作細看介)呀!
【前腔】 則見他點腮痕暈淺霞,更那染眉黛渾如畫。底下況有凌波微露,上邊是綠云低約瑤簪亞,下邊是絳幅深垂蓮瓣佳。不是玉天仙會散花,恰似倩香閨剛挽發。分明楚楚臻臻活在跟前也,那里這人間萼綠華?
(生) 原來是王氏之物。但不知畫的何人,你看好不愛煞人也!
【仙呂過曲·解三酲】 是則是甚嬋娟這般瀟灑?淡妝成似玉無瑕,人間脂粉難烘托,畢竟個虛空描畫。只是寫出這樣國色,也定然是個名手。
若小生,休說眼中少見,就是摹擬,也怎能到此?怕姮娥不逗天邊影,便風月難摹云外花。真和假,只紙條豐韻,看煞嬌娃。
【前腔】 他注秋波分明盼咱,斂嬌蛾含羞答答,溜釵痕一縷垂逋發,多應是芳年未嫁。難道紅鸞作合憑虛枕,只是青鳥相思守喚茶?春無價,你一窗幽思,我滿眼空花。
咳!若真有這畫中的人兒,才不枉了是孫子楚的對頭。美人啊,美人!
【前腔】你耳輪熱今朝繡闥,有人兒評跋嗟呀。簾前學得情調法,便梅香悄語瞞他。有日玉臺夜韻聯紅燭,才得暖帳春風認碧紗。溫柔煞,怕雕籠漏泄,磕盡閑牙。
(末上,背介) 咦! 你看這孫相公,還對著那畫兒癡癡呆呆、自言自語,怪道人都道他是個傻子。(轉介) 這畫兒相公如此愛玩,想是可入賞鑒的。(生點頭介) 我想如今畫師,那有如此慧心畫出這般豐格,況且又不題款。
【前腔】甚丹青染得仙葩,除非影娥人現身說法。我孫子楚呵! 活胭脂到眼剛撇下,沒來由憑空挑達。老單,這幅美人多些價錢,賣與我罷!(末)又來了,這是人家裱的,如何好賣與相公? (生) 待攜將軟障千回叫,好撥動幽情一點芽。難詳察,這畫圖省識,知在天涯!
《鸚鵡媒》 是根據蒲松齡《聊齋志異》 中的《阿寶》 一篇改編的傳奇劇本。今存刊本卷前作者自序作于乾隆戊子 (1768),其時距 《聊齋志異》 的青柯亭本刊行僅兩年,可知此劇是最早的由 《聊齋》 故事改編的戲曲劇本。劇情與小說大致相同,寫杭州王員外之女寶娘 (小說中名阿寶) 夢見觀音大士送給她鸚鵡一只,并告訴她“良緣在上”,于是從集市上購得鸚鵡并自繪肖像及鸚鵡,交店家裝裱; 秀才孫荊見畫像而愛慕,托媒說合遭王家拒絕,于是神魂離體化為鸚鵡與寶娘相伴,靠著心誠志堅,終于與寶娘成婚。不料新婚未久,孫荊一病不起,寶娘也殉情自縊,得陰司城隍于謙神靈救助,夫婦皆得還陽重生,成為美滿眷屬。全劇以鸚鵡作為紐結孫、王姻緣的針線,故取名 《鸚鵡媒》。
《詫美》 一出是寫孫荊見到寶娘畫像感到驚喜并產生愛慕之情的一場戲。兩支【紅衲襖】、四支 【解三酲】 都是孫荊所唱,曲詞自述他對于畫中美人的贊賞及喜悅的心情。第一支 【紅衲襖】 首先用一連串的神仙中美人進行比擬。因為他感到這畫中人太漂亮了,其思緒便立即馳往仙界,猜想她是湘妃,是洛神,是西王母,是萼綠華,但都不像。又從圖中有鸚鵡而猜想她是南海觀音。這些聯想說明一開始孫荊在心目中就把寶娘置于非常崇高的地位,沒有把畫中的她當一般凡間女子看待,因此才感到十分驚喜。
第二支 【紅衲襖】,孫荊開始仔細審視畫中美人的容貌和服飾。她腮點霞暈,眉描黛色,那烏發,那瑤簪,那裙裾,那鞋尖,都是那樣的恰到好處,使畫中美人好像要活起來似的,分明是現實中的美貌女子,根本不是散花天女或萼綠華等神仙中人。值得玩味的是,前一支曲猜想她是仙女,后一支曲又猜想她不是仙女,思緒從天界降至凡間,對美人的印象便從遙遠的九霄拉到現實的地面,對美人的心態也就從崇仰變為愛悅?!昂貌粣凵啡艘病保@句夾白便從心底自然流出。
接下來曲牌換成【解三酲】,孫荊也好像忽然從醉中醒來,由對畫中美人的贊賞轉為對繪有美人之畫的贊賞。第一支【解三酲】 曲,贊賞這畫把美人畫得那么逼真,那么靈動,姿態瀟灑,面容嬌美,他不但沒有見到過這樣漂亮的女子,連夢里的想象也想象不來。尤其是她那一雙俊眼,目光就像是直視自己一樣。第二支 【解三酲】 曲,進一步從美人的秋波引起遐想,覺得那目光含羞傳情,好像是正當妙齡的閨中女子春心初動,正憧憬著未來婚姻的幸福。這種神態,真讓孫荊心醉神迷。他因而引起癡想,這樣的美人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于是不由得癡情地呼喚起來。第三支【解三酲】 曲,即是孫荊對著畫中美人自訴衷情之詞。他甚至想到自己在這里對畫稱贊她,而她在閨中一定會感到耳朵發熱了; 并進一步聯想到美人在意識到有人想她喚她之后,一定要心生情愫,瞞著侍女出來和他相會,同享暖帳溫柔之樂。以上三支曲,把孫荊被畫中美人引逗得想入非非的情思,刻畫得細致入微,妙趣橫生。
畫店老板單有文見到孫荊自言自語、如癡如呆的樣子,感到他真像眾人所議論的那樣直冒傻氣,就問他是不是看中了這幅畫。孫荊老老實實承認自己被畫中美人迷住了。他唱出第四支 【解三酲】 曲是對店家的答復。他認為這幅畫不是一般畫師畫的,一定是美人的自我寫真,自己既然看見,決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于是向店家提出要買這幅畫,單老板說這是顧客拿來讓裝裱的,當然不可能賣給他。孫荊只落得十分遺憾,無可奈何地告辭而去。
這出戲所描寫的孫荊見畫中美人而癡情的種種神態,使觀者聯想起 《牡丹亭》中柳夢梅 “叫畫” 的情節。錢維喬對湯顯祖的 “言情” 思想和 《牡丹亭》 的藝術手法肯定都有所借鑒,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牡丹亭》的“情至” 思想主要是通過杜麗娘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的執著追求表現出來的,而 《鸚鵡媒》 的 “情至”思想,則是通過孫荊 “人可為鸚鵡,鸚鵡可為人” 的奇特變幻表現出來。孫荊向店家請求購買寶娘畫像未成,又托巫媽媽到王家提親,遭到拒絕之后,寶娘的丫環倩奴戲言孫荊如果砍去手上的枝指,婚姻可有希望,孫荊竟然果斷地砍掉了那一段枝指。這是 《聊齋》小說原有的情節,此劇加以渲染,強化了孫荊的癡情。作者又寫了紈绔子弟胡俊向王家求婚,以及寶娘的母親嫌貧愛富反對孫、王二人婚事,這也進一步深化了劇作反封建的主題思想。劇中寫孫荊與寶娘的生死之戀,感情真摯,質樸動人,是那些單純“以文雅風流綴其間,功名遇合為之主,始或乖違,終多如意”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語) 的才子佳人類作品所不能比擬的。
上一篇:《鴛鴦棒·沉玉》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麻灘驛·奪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