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一止·踏莎行》劉一止
劉一止
游鳳凰臺①
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②。風云氣象通寥廓③。少年懷古有新詩,清愁不是傷春作。六代豪華,一時燕樂④。從教雨打風吹卻⑤。與君攜酒近闌干,月明滿地天無幕。
注釋 ①鳳凰臺:金陵古跡,故址在今南京城西南鳳臺山。傳劉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彩鳥翔集,時人稱之鳳凰,因筑臺于山,故名。②“二水”兩句: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中分,秦淮河流經南京西入長江時,因橫臥其間的白鷺洲而分作兩支。三山,位于南京西南五十里許,濱于長江,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故稱三山。半落,形容若隱若現。③寥廓(kuò):曠遠遼闊。④六代豪華:唐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六代,謂三國吳、東晉、南朝之宋、齊、梁、陳,金陵曾為此六朝京都。燕樂:同宴樂。⑤從:聽任。教:使。卻:語助,猶云了。
鑒賞 對出身江浙的作者而言,金陵鳳凰臺自是不容擦肩錯過的千古佳勝,本詞正是登游此間所作。但比之一般的登高、懷古,這特殊的名跡卻賦予了更多的濃厚深沉之慨。無他,只為“自古帝王州”(王安石《南鄉子》)——它是金陵城,一座上演了多少鼓角爭鳴、興亡恩怨的璀璨綺翠六朝古都;只因“謫仙留句處”(楊萬里《登鳳凰臺》)——它叫鳳凰臺,一處凝聚了無數感懷古今、名家瑤章的千年百尺煙雨樓臺。于是才一登臨,上片的開場便是太白遺句飛人詩來;略一感懷,下片的承轉便是六朝繁華風雨埋沒。
“長波寫萬古,心與云俱開。”(唐李白《金陵鳳凰臺置酒》)作者氣勢磅礴的一句“風云氣象通寥廓”就盡展白鷺洲橫、三山天外的曠遠遼闊,也借由這山川依舊的龍蟠虎踞隱敘了鄰城金陵悠遠歷史的波瀾壯闊。而今正是年少輕狂時,自當法大丈夫胸懷千秋,豈愿效小兒女傷春情態,這懷古新詩只合為那令王安石也“堪愁”的“四百年來成一夢”而落筆。
秦淮宴唱,后庭新聲,或許在過去的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哪段歲月能在“豪華”“燕樂”二事上與六朝相媲美,也沒有哪段王朝能在“一時”上如六朝般須臾更替。“‘六’代”本言其長,然一旦為“‘一’時”所囿,頓成彈指流光;“豪華”“燕樂”本狀其繁盛繽紛,但若不過彈指流光,則更襯出風搖落日空蕭索。短短八字,卻是百般滋味,萬千苦澀。是因為幽草深埋,是因為野花漫開,是因為堂前綠苔,如此光彩奪目的世景、這般郁郁蔥蔥的佳氣,卻看似被那凡常的風雨細細碎碎地給吹打了去,徒余胭脂飄盡、無計相留的“從教”悵惘。
李白豪言:“置酒延落景,金陵鳳凰臺。”殷堯藩《登鳳凰臺》詩云:“莫問人間興廢事,百年相遇且銜杯。”不管是為澆塊壘抑或以壯豪情,無論系與君相對還是獨自憑欄,上盡層樓更上樓后,酒總是不可或缺的助興良伴。闌干對飲,結筆的“月明滿地天無幕”最終將這一千古清愁隨著皓月盈輝漫灑滿天遍地,逼退籠罩八隅的暝暮,放開萬里無垠的夜幕。
懷古傷時的主題往往不經意會在末了陷入哀愁憂悶而難以自拔或強顏自慰的消沉情緒,然本詞卻處處溢出一股少年英發的叛逆意氣,這“風云氣象通寥廓”說的怕不僅是一城二水三山,更暗含滿腔待酬熱血;接著又是自許少年新詩,又是明言不為傷春,大有別于流俗的用意;爾后遙懷六代成古、悵嘆繁華幾時,眼看就是寂寞添愁鎖心頭,詞意倏地一轉,釋懷攜酒,坦對無邊霜色,更增三分氣魄。意象對比的使用頗具匠心,二水、三山明猶在,風雨、月空是不改,夾于其間的六代豪華、一時燕樂,也只能在亙古不變的宇宙興象前黯淡了顏色,化作了云煙。(郭思韻)
鏈接 始置于宋代的閣學士。宋代諸閣學士總稱閣學士,正三品,包括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徽猷閣、敷文閣、煥章閣、華文閣、寶謨閣、寶章閣、顯文閣學士。諸閣學士均創置于宋。其中以龍圖閣學士設置最早,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顯文閣學士設置最晚,遲至南宋咸淳元年(1265)。北宋前期,閣學士為言語侍從之臣,名義上備顧問,實際上以他官帶閣學士領在京省府寺監,或差地方守臣與任使,為貼職。仁宗朝后,閣學士多為翰林學士兼職、換職。元豐改制后,形同階官,為朝臣補外加恩之官,如六部尚書補外多得此職,翰林學士別差遣補外也帶閣學士。南宋時,為御史中丞、翰林學士、六部尚書補外之貼職。
北宋的官方校書。北宋官方校書的規模,遠遠超過前代。校刻圖書遍及所有學科門類,有一支龐大的校勘工作者隊伍,有一個事實上的國家校書中心,有較為縝密的校書制度,校書方法也比較先進。崇文院掌館閣圖籍的整理和校勘,并負責內府藏書的整理。校書人員除校勘、校理、直館、直院外,兩制學士及其他官員也可調入崇文院校書,故崇文院是北宋官方校書中心。太祖朝校刻佛經和醫書,太宗朝校經書和史書,真宗朝校寫龍圖閣、太清樓藏書。又校寫館閣藏書。仁宗、神宗以后,校刻圖書遍及經史子集各門類,連兵書、禁書也校勘。北宋校書人選中,有不少校書名家,如蘇頌、宋敏求、曾鞏、歐陽修等。官方校書對每個校書官員有每日工作量的規定,謂之校讎日課,又設有考核工作量的課程簿、都課程簿,制度比較完善。
上一篇:《兩宋詞·秦觀·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呂本中·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