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漢族民間抒情長詩。上海民間文學調查組搜集整理。1962年曾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過單行本;又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國民間長詩選》(二)。“哭嫁歌”在我國各地(特別是華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各民族問流傳是頗為普遍的。在舊社會里,婦女出嫁的時候都要唱“哭嫁歌”,自己不會唱還要雇人代替,因而就有專門以替人哭嫁、哭喪為職業的。這種風俗,直到解放后才有所改變。這首《哭出嫁》從它歌唱的形式上看,它是儀式歌。但從它的內容來看,卻是男權制社會里的一首怨歌。她們利用習俗的掩護,盡情地抒發和訴說了自己在封建社會里的不幸命運,對這個社會里的男女之間的不平等待遇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進行了公開的指責和咒罵;對那些按照封建禮法行事的人物,給予了無情的抨擊和痛斥,極盡其嘻笑怒罵之能事。它的歌詞雖因唱的人結合自己的身世有所變異,但總的內容基本相同。它唱出了那個以男權為中心的時代中國勞動婦女的共同命運,唱出了歷代婦女對買賣婚姻和家庭奴役制度的反抗之聲。《哭出嫁》在藝術上繼承了漢族江南吳歌的傳統,又有它自己獨創的特點。它的表現形式是由各個獨立的單節組成的,節的多少無一定限制,各節之間圍繞著同一主題,前后連貫,又可以合而為一首長詩。由于它是新娘在滿腔悲憤的心情下唱出的,同時又是哭唱,因此語多重疊,調多反復,在手法上更多地運用排比,唱到感情激越處,常常爆發出一連串排比句,像急流出閘,奔騰回蕩,一發而不可遏止。它的句式自由,長短不一,富有鮮明的形象性和音樂節奏感,在民歌中別具一格。
上一篇:孫宜君《哨所雞啼》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哭嫁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