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廬抗議》的主要內容,《校邠廬抗議》導讀
《校邠廬抗議》是一部政論性著作。晚清馮桂芬撰。1860年寫成。光緒九年 (1883) 天津廣仁堂刊行。為該書最早的刻本。次年,馮桂芬次子馮芳植又將此書刻行,稱 “豫章刻本”。此后又有 “敏德堂潘校刻本”、“豐城余氏刻本”、“ 弢園老民 (王韜)校印本”、“文瑞樓石印本”、“聚豐坊校刻本”等版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 馮桂芬之孫馮世澄將家藏原稿定本刻行于世,“篇次先后仍其舊”,并取遺書中《均賦議》等7篇及專刻外集中《太湖收船議》等5篇附入,稱“光緒戊戌開雕本”。該本與上海圖書館所藏該書原稿本相同,是較好的一個版本。
馮桂芬(1809—1874),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道光二十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克蘇州,他避地滬上,后入李鴻章幕府,倡設廣方言館。生平主張經世致用,重視研究西學,對晚清政治腐朽有所不滿,主張采西學,制洋器,籌國用,改科舉,改革吏治。其思想對洋務派、維新派均有影響。著作除《校邠廬抗議》外,還有《說文解字段注考證》、《西洋新法直解》等,詩文后人編為 《顯志堂稿》。
上海圖書館館藏《校邠廬抗議》稿本分上下兩卷,計40篇。上卷21篇,其篇次為《公黜陟議》、《汰冗員議》、《免回避議》、《厚養廉議》、《許自陳議》、《復鄉職議》、《省則例議》、《易胥吏議》、《變捐例議》、《繪地圖議》、《均賦稅議》、《稽旱潦議》、《興水利議》、《改河道議》、《勸樹桑議》、《壹權量議》、《稽戶口議》、《折南漕議》、《利淮鹺議》、《改土貢議》、《罷關征議》;下卷19篇,其篇次為《籌國用議》、《節經費議》、《重酒酤議》、《杜虧空議》、《收貧民議》、《崇節儉議》、《復陳詩議》、《復宗法議》、《重儒官議》、《變科舉議》、《改會試議》、《廣取士議》、《停武試議》、《減兵頞議》、《嚴盜課議》、《制洋器議》、《善馭夷議》、《采西學議》、《重專對議》。附《以工巧為幣議》、《用錢不廢銀議》2篇,共約2萬8千字。所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其中值得重視的內容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揭露晚清封建政治的腐敗現象,提出了改革吏治的建議。這些內容分別在《公黜陟議》、《復鄉職議》、《復陳詩議》等篇目內有所反映。作者提出考評官員優劣要聽取“鄉人”的意見,主張京城和各省推舉官員,“以得多少為先后”遇升缺列上。還提出 “天子不能獨治天下,任之大吏:大吏不能獨治一省,任之郡守;郡守不能獨治一郡,任之縣令;縣令不能獨治一縣,任之令以下各官。”其次,主張向西方學習,實現自強。作者探究中國之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認為“非天時地利物產之不如夷也,人實不如耳。”而且“非天賦人不如也,人自不如耳。”天賦不如人,可恥而不可為,人自不如人。“可恥而有可為也”。希望國人知恥而有所為,自強不息,急起直追。作者積多年的觀察與比較,認為中國在“人無棄材”、“地無遺利”、“君民不隔”、“名實不符”四個方面 “不如夷”。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出: “法茍不善,雖古先吾斥之; 法茍善,雖蠻貊吾師之。”
《校邠廬抗議》對清末政治改革的議論,雖未明確提出效法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它提出考核官吏要傾聽鄉人公論、推舉官員“以得多少為先后”等言論與傳統的封建政治改革不盡相同,多少帶有一點西方民主政治的色彩,流露出朦朧的民權觀念。其愛國自強,向西方學習的議論,在某些程度上突破了“中體西用”的藩籬。盡管作者極力解釋此書主旨是“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但從實際內容來看,已經有所突破。如果按其“人盡其材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以及“法茍善,雖蠻貊吾師之”的邏輯推理下去,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思想是呼之欲出了。該書在戊戌維新時期影響巨大。翁同和和孫家鼐(均為光緒皇帝的老師)不約而同地向光緒推薦此書。1898年孫家鼐還奏請將該書“飭下直隸總督,刷印一、二千部,交軍機處”,再請皇上發交部院卿寺堂司務官,要官員們閱讀討論,“將書中某條可行,某條不可行,一一簽出,進呈御覽。當時上至大學士,下至縣令,共有327名官員參加簽注,各人均據自己對讀書的態度發表了意見,可見影響非同一般,也說明該書歷經幾十年后,仍未磨滅其進步的光彩。因此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人物均盛贊此書。王韜稱之為“不泥于先法,不膠于成見……今時有用之書也。”梁啟超將該書列入 《西學書目表》的附錄之中,作為維新人士重要的參考讀物。他評價該書“雖于開新條理未盡周備,而于除舊弊之法,言之甚詳。亦我國政論之稍佳者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一》)
參考文獻
- 1. 陳旭麓: 《關于 〈校邠廬抗議〉一書》見 《近代史思辨錄》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 2. 黃保萬: 《〈校邠廬抗議〉剖析——兼論馮桂芬思想體系》 見 《學術月刊》 1962年11期。
- 3. 李侃: 《戊戌變法時期對〈校邠廬抗議〉一書的一次評論——介紹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所藏 《校邠廬抗議簽注本》 見 《文物》 1978年7期。
上一篇:《楊輝算法》的主要內容,《楊輝算法》導讀
下一篇:《桐譜》的主要內容,《桐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