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李贄撰。李贄(1527~1602),明代著名思想家,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嘉靖舉人,曾任南京刑部員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職。思想觀點上主張反對宋明理學正統,嘗自言:“自幼倔強難化,不信道,不信仙釋”,“見道學先生則尤惡”。否認有“道”的存在,認為“人無不載道”,“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反對“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教,認為“謂圣人不欲富貴,未之有也”,“勢利之心,亦吾人秉賦之自然”。晚年專注于史學,著有《藏書》、《續藏書》,目的在于打破漢唐宋以來的傳統史學觀點。此外尚有《續焚書》、《史綱評要》、《李溫陵集》等。萬歷三十年(1602)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之罪下獄,于獄中自殺而死。該書為作者的代表作,共6卷。“焚書”之意是說書中所言都切近當世學者痼疾,逆人之耳,預知流傳出去必有殺身之禍,理當焚而棄之;但因其深入人心,故明知如此,也要刊行于世。內容主要為作者所作書信、雜述、史論和詩歌等。語言犀利,思想敏銳,鮮明地反映出作者反對禮教,抨擊道學,不滿于當時的腐敗政治的觀點,是一部難得的奇書。如第3卷《雜述》中《童心說》一篇說:“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遺前,隨其所見,筆之于書。后學不察,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 縱出自圣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云耳。藥醫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焦竑《序文》稱其書“焚后傳乃愈廣,然則此書之焚,其布之有火浣哉!”于萬歷十八年(1590)初刊于湖北麻城,其后又有所增補。曾多次遭焚毀,作者也不為世所容,死于非命。今所流傳的《焚書》是由后人重新編輯刊行的。1961年中華書局據清末《國粹叢書》本為底本,參考其他各書增補校勘,出版有點校本。1975年重印,與《續焚書》合為1冊。
上一篇:《滿洲源流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王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