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羅隱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
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于寒饑;視國家而取之者,則曰救彼涂炭。牽于寒饑者,無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后生其謀也。
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為人所窺者,鮮矣!
——《讒書》
三言兩語點出了封建社會竊國大盜虛偽卑劣的共同心態。“視國家而取之者”,往往都打著“救彼涂炭”、解民倒懸等種種漂亮的旗幟。然而,真的如此么?不!他們取得天下后,很快就收起旗幟,繼承了前朝統治者壓迫人民的“傳統”,把曾經在“救彼涂炭”旗幟下調動起來跟著他拼命打江山的群氓重新踏在腳下。“救彼涂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那是作者善良的愿望,比較起來,劉邦、項羽實在坦白得多,什么“百姓心”?扯淡!“大丈夫當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說得通俗些,就是你當皇帝那么愜意,老子也當當看!這才是真情流露。且看劉邦,在登上寶座接受文武百官大禮參拜的時候,沖口而出:現在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了!思想上哪有半點救民于涂炭的影子呢?
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專制王權,帝王“富有天下”,“不為人所窺”,很難很難的。且看劉邦,從小小亭長暴發成萬乘之君,他得意忘形,才不懂得“韜晦”哩!于是,諸呂之亂、七王之亂,接踵而至,你是“彼可取而代也”,別人不也可以取而代你么?“九五之尊”,誰也垂涎三尺的。劉邦僅是一例,歷史上一幕幕圍繞王權爭奪的丑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懂得“韜晦”的開國皇帝并不是沒有。隋文帝還算簡樸的,可是到了寶貝兒子煬帝(楊廣)手里,奢侈淫佚了,很快斷送了基業;唐太宗李世民記住隋煬帝的教訓,兢兢業業,實現了“貞觀之治”,然而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又忘乎所以,享樂腐化,幾幾乎被安祿山史思明取代了去。羅隱所設想的“韜晦”,對于這些黃袍在身的大盜來說,極難做到,他們手上集中了許多財寶和無限大的權力,其本性決定要揮霍,要濫用的,否則當皇帝干什么呢!
上一篇:《芋老人傳·〔明〕周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蕭齋日記(選一)·〔明〕蕭士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