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孔子
名丘,字仲尼,后人尊稱孔子。其先為宋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幼孤,常陳俎豆,學禮。家貧且賤,及長,為季氏委吏、乘田吏。年三十余,適齊,不得志而返魯,聚徒講學。或嘗至周,問禮于老子。年過五十,任魯國中都宰,升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攝相事,于齊、魯二君夾谷之會中不屈于齊。以魯政不可為,攜弟子子路、子貢等周游衛、曹、宋、鄭、陳、蔡、齊、楚諸國,皆不見重用,歷時十四年乃返魯。魯哀公十六年(前479)病卒。年七十二或七十三。孔子號稱至圣,自漢代起,其學說即為我國政治、文化之正統,產生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晚年興辦私學,致力教育,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孔子十分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與之有關或據以傳授弟子的典籍,后世均尊奉為“經”。《春秋》一書,前人多以為孔子自作,經近世考定為魯國史書,或曾經其修訂。其門人及再傳弟子記其言行,纂輯為《論語》二十篇。孔子論文學重經世致用,其關于《詩》三百篇的看法,如“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等,以及關于美惡、文質、精神、人格等方面的談論,皆言簡義豐,對我國兩千年來文學理論及批評曾起指導作用。南宋時,以《論語》、《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稱“四書”,為士子必讀之書,其名言警語,至今猶廣為人傳誦。今存《論語》注釋,以三國時魏何晏《論語集釋》為最早,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較通行。今人楊伯峻有《論語譯注》。主要事跡見《史記·孔子世家》、《論語》。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姜白石詩集箋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孔雀東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