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乎親不待
【題解】
本段選自《說苑·敬慎》。
《敬慎》為《說苑》第十卷。記述圣人君子修身自誡之事。
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驅之(1),驅之!前有異人音。”少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辟車而下(2),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聞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后,吾親亡,一失也;事君奢驕,諫不遂(3),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絕,是三失也。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則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記之,此足以為戒也。”于是弟子歸養親者十三人。
【注釋】
(1)驅:鞭馬疾行。這里的意思是“快點”。(2)辟:通“避”,離開。(3)遂:成功;順遂。
【導讀】
當一個人經過多年奮斗,有了自己的事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卻發現父母已亡故,正所謂“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而又沒法追悔,逝去的將永遠逝去,這是多么悲慟之事啊?故丘吾子把這列為“三失”之首。由此可見,古人把能不能“事親”看得是何其之重。所以孔子要弟子記住并引以為戒。從孔子隨行的弟子“歸養親者十三人”,也不難看出這番話的震撼力。
【思考】
你如何看待丘吾子的自刎?你認為什么是最好的補救方法?
上一篇:人之于其親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夫孝德之本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