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于其親也
【題解】
本段選自《荀子·禮論篇》。
《禮論篇》是《荀子》第十九篇。論述禮的起源、意義及作用。
凡生乎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群匹(1),越月逾時,則必反鉛(2);過故鄉(3),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4),猶有啁噍之頃焉(5),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親也,至死無窮(6)。將由夫愚陋淫邪之人與(7)?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縱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彼安能相與群居而無亂乎?將由夫修飾之君子與?則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8),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故先王圣人,安為之立中制節(9),一使足以成文理(10),則舍之矣(11)。
【注釋】
(1)則:若。群匹:同類。(2)反鉛(yán):返回合群。反,通“返”。鉛,通“沿”,循。此指隨大流、合群。(3)故鄉:原先住過的巢穴。(4)爵:同“雀”。(5)啁噍(jiū):同“啁啾”。小鳥的鳴叫聲。頃:傾覆。(6)至死無窮:指人愛親之情深,到死都沒有窮盡。(7)由:依從。(8)駟之過隙:好像快馬從空隙中飛跑而過一樣。形容時間過得快。(9)安:乃。立中制節:制定適當的服喪年月加以限制。(10)一使足以成文理:一概使(他們)能夠完成禮儀。(11)舍之:指除去喪服。
【導讀】
古禮規定,父母喪亡,人子當守孝三年。今天看來,要做到確實太難了。我們認為,厚養而薄葬,關鍵是生前一定要讓父母開心快樂,死后重在寄托一種哀思,而不一定非得拘泥古禮。但荀子從鳥獸要找回自己的族群,經過自己原先居住的巢穴還不忍離去,以及雀鳥離開父母亦會啁啾哀鳴這些事例中告訴我們,作為最聰慧的人類,對待自己父母的孝養,應該“至死無窮”。這對我們依然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
【思考】
今天,我們應如何評價古代服喪之禮?
上一篇:君子有三樂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子欲養乎親不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