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秦漢之際項羽作。關于本詩作者和寫作背景,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清周亮工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歟?吾謂此數語,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錢鐘書《管錐編》引)關于本詩情調,宋朱熹說: “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韓兆琦《史記評議賞析》引)清吳見思說:“‘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史記論文》)沈德潛說:“‘可奈何’,‘奈若何’,嗚咽纏綿。從古真英雄必非無情者。” (《古詩源》卷二)張玉穀說:“上二自表平素無敵,點清目下被圍,順插騅字。三句承上遞下。末句收到愛姬可惜,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可奈何’,‘奈若何’,真極纏綿嗚咽。”(《古詩賞析》)本詩是一首楚歌體的抒情短歌。其抒情慷慨悲壯,嗚咽感嘆,動人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項羽的性格特征和英雄末路的悲涼情懷。詩中以駿馬、美人作為英雄末路的陪襯,運用楚歌體的感喟吟唱語調,并采用頂真、重疊等修辭手法,讀來情真意切,悲慨淋漓,藝術感染力極強。
上一篇:《在獄詠蟬》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大東》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