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門生三世報恩》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見《警世通言》第十八卷。馮夢龍作。
廣西興安縣秀才鮮于同,才華橫溢,但始終未登仕途,遲至六十一歲,才因知縣蒯遇的“無心栽柳”,鄉(xiāng)試、省試、會試,連中三元,后任臺州知府。蒯公子與查家爭墳地疆界,被人誣告打死仆人,告官到府。鮮于同明查暗訪,在杭州捉到仆人,秉公審斷此案,聲名大振。三年后升遷浙江撫臺,為蒯遇孫蒯悟“送學(xué)補廩”,三年學(xué)成。蒯遇亡故,又親自奠祀,以報知遇之恩。
小說通過鮮于同老來中舉、報恩的故事,意在勸誡世人:“利名何必苦奔忙,遲早總須在上蒼”。但從具體的描寫來看,對科舉制度的弊端作了深刻的揭露,同時也抨擊了營私草菅的封建官吏,表現(xiàn)了“為官為利終幻客,能詩能酒總神仙”的人生理想。
為表現(xiàn)這個主題,作者用議論,諷刺等多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如小說的開頭,他大發(fā)議論:“如今是個科目的世界”, “從來資格困朝紳,只重科名不重人”以及“做官里頭的許多不平處”的現(xiàn)實,然后,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鮮于同發(fā)跡的過程。在看似平淡的筆墨中,隱含著嚴(yán)峻的諷刺力量。倒是主司對蒯公說的一句話泄漏了“天機”: “此堂名為‘至公堂’,豈可以老少而私愛憎乎?自古龍頭屬于老成,也好把天下讀書人的志氣鼓舞一番。”這就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實行“科舉”制度、以鉗制文人思想的實質(zhì)。鮮于同的“三報恩”,凸現(xiàn)了這位老學(xué)究的迂腐和善良。他錯把對頭作恩公,讓人啼笑皆非。
據(jù)《三報恩》傳奇馮夢龍序: “余向作《老門生》小說。”無疑,在小說的主要人物——鮮于同身上,也有著作者的影子。它是研究馮夢龍和“三言”編纂情況的重要資料。
上一篇:《翠翠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自由結(jié)婚》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