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思與境偕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唐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王駕)五言所得,長于思與境偕,乃詩家之所尚者。”言其構思時客觀境界常浮現于想象中,其詩遂能做到情思與境界、主觀與客觀相交融。南朝時劉勰論構思,已提出“神與物游”(《文心雕龍·神思》)的命題;又鑄成意象一語,言作者運思,“窺意象而運斤”(同上),表明他意識到作家運思時,腦海中常是主觀之情志(意)與客觀之物的映象(象)并存。盛唐時殷璠《河岳英靈集》以“興象”為評詩重要標準之一,即要求詩歌能做到主觀情思、審美感受與景物描繪相交融。王昌齡、皎然的詩論則提出了“境”的概念,以“境”指客觀境界及其在詩人頭腦中的反映,強調詩人構思時須通過想象,使客觀境界歷歷在目,如同置身于其中,然后方能進行創作。如王昌齡云:“夫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絕頂,下臨萬象,如在掌中,以此見象,心中了見,當此即用。”“如其境思不來,不可作也。”(《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引)皎然也屢屢言之。他論詩歌風貌,有“緣境不盡曰情”(《詩式》卷一“辨體有一十九字”)之語,含有情生于境、情境相生之意。又白居易自稱所作詩“境興周萬象”(《洛中偶作》)。境、興并提,也是說詩中既有境,又有情思、興會。司空圖繼承并發展了前人之論,并概括為“思與境偕”之說,以為此“乃詩家之所尚者”,可見情景交融、思與境偕,已成為詩人自覺的藝術追求。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忠正德文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