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緣》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才子佳人小說,石印本改題《繡像繪圖賽桃源》、 《奇緣賽桃源》,六卷三十段(回)。題“稽山李春榮芳普氏編輯”, “云間慕空子鑒訂”,首有序,署“時乾隆甲午桂月書于熙和軒,稽山棣園李春榮自述”,甲午為乾隆三十九年(1774),書當作于此時。作者李春榮,參見附錄小傳。 今存經綸堂、明德堂、文德堂(有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和十二行,行二十五字二種),攻玉山莊藏板本,禪山翰寶樓、自得軒刊本和上海書局石印本等。
作品寫石蓮峰與水盈盈等的婚姻故事。蓮峰名石岫,為浙東龍湫才子,才貌雙全,因欲尋天下無月中有的絕色女子為配,一再辭卻做媒者,其母舅山公欲以女翠微妻之,亦堅執不允。偶與窗友松濤、云影游春,遇妓女梅萼、柳絲,二女早慕石名,石對之亦甚尊重,后得松、云助,為二女贖身。山公擢守關中,致書招石,石于途中,船遇怪風,一夜間吹送至湘南之秀嶺。先前石曾遇該處雨花寺和尚朗磚,贈一秀嶺圖與詩,詩云: “莫戀殘香與剩綠,一枝春鎖桃源曲。江上休驚帆誤張,溪頭快睹鴛同浴。未奏函關凱似雷,先監合浦人如玉。東去求凰入五羊,南枝預報花生燭。漫道珠還復飛去,新歡合處仍分國,待得青青汁染衣,春深還爾三眠足。夢醒同尋洞口花,逃名共入神仙箓。”并言一生前程均包含在內。石至后,寓于水散人家。散人有女名盈盈,惠中秀外,貌美多才,石先于溪流中得其以桃花瓣粘就的雙鴛鴦,喜其工巧,又窺其容顏,漸至詩文唱和,互相愛慕,在婢女采萍的幫助下,私訂終身。山公因石久不至,又作書催促,石母放心不下,托松濤外出尋找,松亦尋至秀嶺,而石已至關中。山公再提婚事,石以已聘盈盈辭,山遂寫假信以圖拆散之。盈盈識破其謀,并將信交松帶給石。松入陜,正值木客作亂,與石合力大敗木客。山欲敘二人功,石堅辭,復入秀嶺,而散人已攜家返合浦。 石尾隨入粵,在庾嶺遇投親來此的梅萼,梅與其姑母設計假冒盈盈先與之成婚。得知盈盈已與來粵探親的云影一同去龍湫,石與梅亦返浙東,終與盈盈結合。石后中狀元,又納柳絲、采萍,辭官不就,與松濤、云影等同歸隱于秀嶺。
作者于自序中說: “平生無嗜好,惟喜親卷軸, 即稗官野史,吳歈越曲,胥縱觀覽。因見其中寫才子佳人之歡會,多流于淫蕩之私,有傷風人之雅,思力為反之。又念及人生遭際,悉由天命,毫莫能強,……因以爰書于筆,繪兒女之情。”可作理解本書的鎖鑰。具體說,有如下特點:第一,繪男女之情,而頗具雅韻。書中男女主人公均甚多情,既熱烈而又莊重,連后來位居小星的青樓女子梅萼、柳絲,亦執著專一,歷難不磨。石蓮峰初入妓院,與梅、柳接觸而引開情竇,但無輕薄之舉,對之甚為尊重。二女曾挑逗他,他說:“我不忍以煙花視卿,卿何甘以狂且待我!”全書筆墨清新,無淫穢描寫。石、水、梅、柳等都才華橫溢,在詩文唱和中產生和發展愛情。與同類小說比,本書不是把功名看作男女結合的捷徑,寫法上打破狀元及等,奉旨完婚的老套,石蓮峰襟懷淡泊,不以名利為重,其后來中狀元,僅是為報答其母,中后辭官不就,歸隱林泉。書中描寫的秀嶺,與世隔絕,景色幽美,無塵世喧擾,明顯可以看出是受陶淵明《桃花源記》影響,又是與現實相對立的,是作者理想的境界,反映一種超脫世俗的傾向。作品對一夫多妻制是肯定歌頌的,梅、柳先有情于石,梅還最早與之結合,但二人虛席以待后者,甘居妾位,而盈盈又有容人之雅,在石中狀元后,把娶柳作為禮物,妻妾夫婦間和睦融洽。上述種種描寫,反映了作者的情趣,與同類小說中的優秀作品相比,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則大大沖淡了。 第二,在人際關系上突出友情。書中松濤和云影雖非主要人物,但在情節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二人與石志趣相投,不只幫助石為梅、柳贖身,在石外出時照顧其母和二女,還千里迢迢地訪其信息,接水散人一家來浙東,后又與石一道歸隱于秀嶺。小說贊揚其高風亮節,古道熱腸,歌頌友誼,成為本書思想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以天命思想貫串全書,宣揚宿命論。小說寫石、水本天上仙侶,降生之夕,天降紅羅于朗磚之懷,囑其“締我鸞鳳交”,朗磚飛錫龍湫,自稱:“這一回傀儡登場,待老僧提清線索,搬演他一本佳人才子的風月奇傳”,其后事態的發展,無一不是命定的,作者在自序中特別強調:“人生遭際,悉由天命。”同類小說不少也有天命論思想,或前世夙緣等描寫,但還總是強調人事的努力,不象本書天命論思想成為基調,這是缺陷。
小說語言流暢洗煉,寫人寫景,不乏精彩生動之筆,如寫石蓮峰初會梅、柳歸來時的情景:“點起燈來,便似在他家座上;才靠著枕頭,便似在他家帳中:略閉閉眼,那一片彈絲品竹之聲,便嗚嗚的從耳根響起;又想著醉眼初醒,被梅之來挑引的光景,愈著心魂撩亂。”把他初入情場的心緒刻畫得淋漓盡致。本書雖無大波折,矛盾沖突也不甚尖銳,但情節起伏曲折,尚能吸引人,亦是所長。至于“戰西秦幽關退木客”,寫僭號稱王叩關造反的木客,拜詩魔為帥,軍分平上去入四部,石、松二人竟以誦詩勝之,則出于游戲筆墨,無可稱道。
上一篇:《水滸后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河東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