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壺敲缺
【出典】 見“玉壺敲怨”條。
【釋義】 東晉大將軍王敦(字處仲)欲專制朝廷而遭抑,心中不平,常歌詠“老驥伏櫪”詩句以泄憤,歌時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后因用為詠志士慷慨的典故,亦借用以詠音樂。
【例句】 ①眉壓橫波鬢,歌斷青青柳,釵遽擘,壺頻叩。(李之儀《千秋歲·詠疇昔勝會和人韻》340)這里以“壺頻叩”贊美歌聲,表現勝會場面之熱烈。②壺邊擊斷歌無節,山川一帶傷心切。(丘崈《菩薩蠻·再登賞心用林子長韻》1747)這里借以抒發強烈的悲切之情。③又爭知、有客夜悲歌,壺敲缺。(鄧剡《滿江紅·廣齋謂柳山和王夫人〈滿江紅〉韻,惜未見之,為賦一闋》3308)這里用以表現對王夫人不幸遭遇的強烈感慨。④腸斷江南倦客,歌未了、瓊壺敲缺。(汪元量《暗香·西湖社友有千葉紅梅……》3343)這里用以表現自己因宋宮紅梅流落人間而觸起的無限感慨。
上一篇:典故《壺頭新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忽到窗前》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