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史通俗演義》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講史小說,八卷四十回。原題“江左樵子編輯”, “錢江拗生批點”,今人考得作者為江左松江府青浦縣人陸應旸,字伯生,明末清初人。本書約在順治八年(1651)稍后寫定,刊刻,今存順治年間刊本,在乾隆年間曾被禁毀,故傳本極少。現有中州古籍出版社等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此書記敘了明朝天啟至弘光三朝的時事。天啟帝寵幸乳母客氏,致使客氏勢焰滔天。太監魏忠賢與客氏勾結,狼狽為奸,滿朝文武,隨意升降。朝中不少文武官員爭拜魏珰為父。山東連年亢旱,民不聊生,鉅野縣徐鴻儒率白蓮教義軍,攻破數城,但不久被官軍鎮壓。魏珰結黨營私,把攬朝政;東林黨人楊漣等大臣上本參劾魏逆,但天啟不以為然。魏珰變本加厲,削奪大臣,監斃忠良;分布心腹,把持津要,使朝廷幾無正人君子。天啟帝亡,崇楨即位,眾臣紛紛上本參劾魏忠賢,魏珰被押發鳳陽,途中自縊。閹黨各受懲處,客氏也自縊。陜西延安府李自成殺死淫妻及縣官,至甘肅投軍后又殺死參將,投奔闖王高如岳,高如岳戰死,李自成再舉義旗,戰勝盧象升所率官軍。張獻忠偽降后復殺入湖廣。誅殺楚、襄二王,攻占漢、黃、荊、岳幾府。李自成率軍入西安,建大順國稱帝,后攻占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邊關總兵吳三桂勾結清兵進關,李自成大敗而逃,后病死羅公山。福王朱由崧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大權盡歸馬士英、阮大鋮。馬阮二人專權誤國,明將左良玉檄文討逆。清兵南下破揚州,逼近南京;弘光帝倉惶出逃,馬阮二奸臣也各自奔逃。
《樵史通俗演義》表現了明朝天啟、崇禎、弘光三朝二十五年間的三大社會政治矛盾:明王朝與滿清政權的民族對抗,明王朝與農民起義軍的階級對抗,明王朝內部客魏閹黨與東林、復社之間的激烈黨爭。其中,抨擊閹黨筆墨最為濃厚?;鹿賹嗾`國為明朝宿疾,而魏忠賢惡事更為著名。小說以史實為依據,描寫魏忠賢結黨營私、殘酷迫害東林黨人;描寫魏氏閹黨排斥異己、專權擅政、茶毒人民,無惡不為。在魏忠賢淫威之下,竟使眾多文武官員爭拜其為父,竟使朝廷要津幾無正人君子,讀之令人發指。作者撮激憤于筆端,敘寫魏珰的種種罪惡,使讀者看到明王朝統治的昏庸、腐敗,聽到在這鬼蜮世界中廣大民眾的痛苦呻吟。朝政昏黑,政權中樞癱瘓,使明王朝無法有效抵御滿清政權的進攻;宦官專權,施暴政于天下,使廣大人民紛紛揭竿起義。作者以寫珰禍為主,兼及遼患和白蓮教、李自成起義事,將三大社會政治矛盾交織于一帙,涉筆頗廣,比較全面地勾勒出一幅明末社會動亂的歷史畫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揭示了明王朝滅亡的社會政治原因。作者最后將明亡之罪歸于“魏、崔、馬、阮”,而稱贊左良玉的發檄討逆,則作者為東林羽翼顯然可見。但是,作者對清王朝卻不敢非議。
明代后期,一批以當時重大政治斗爭為題材的長篇講史小說出現在文壇上。如, 《于少保萃忠全傳》、 《梼杌閑評》、《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等。 這類作品多取材于朝野之史和民間叢談, 其目的在于抨擊奸惡、 褒獎忠良,以求有補于世道人心。因此,作者在撰寫這類講史小說時,非常注重實錄史實,并以“紀各有序,事各有論,宜詳者詳,略者略”為原則, “故不學《水滸》之組織世態,不效《西游》之布置幻景,不習《金瓶梅》之閨情,不祖《三國》諸志之機詐?!?(《魏忠賢小說斥奸書凡例》)致使小說中多錄入詔書、章奏、檄文、函牘等,但在藝術上卻往往失之粗糙,議論說教過多。 《樵史通俗演義》即屬于這類講史小說,也存在這種缺陷。
《樵史通俗演義》記敘三朝之事,多為實錄,間亦有虛構,但并不成功。如寫李自成“殺妻逃難”,卑劣無賴,掠奪明宮女竇氏為皇后,敗離北京后淫亂猝死羅公山等,系據傳聞加以主觀臆想。作者對李自成起義的態度雖不必重責其歷史局限性,但對這個歷史人物采用的謾罵式虛構,既無助于人物塑造,也不能給人以藝術的真實感,在藝術上實為敗筆。小說還描寫了魏忠賢、崔呈秀、馬士英、阮大鋮、楊漣、史可法等一批歷史人物,但這些人物形象均淹沒在歷史事件之中,人物性格并不鮮明,缺乏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小說雖然語言簡潔流暢,紀事詳略得當,但在藝術上比較平庸,無所建樹。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藝術上雖然平庸,但保存了一些可貴的歷史資料。如書中所錄史可法復清攝政王書及左良玉討馬士英之疏、檄等等,均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本書對清初史籍的影響頗大,《平寇志》、 《懷陵流寇始終錄》、 《南明野史》、 《小腆紀年》、 《明季南略》、 《明季北略》等均采用過本書中所載史料。本書作者有感于世事滄桑,發憤著書,把小說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刻意求實,使小說的歷史文獻價值大于其藝術價值。
上一篇:《梧桐影》簡介|鑒賞
下一篇:《死中求活》簡介|鑒賞